- 周钊灿;游广炬;杨金易;苏晓娜;高丽;王永强;郑世军;
为了解现阶段我国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流行特征和演化趋势,本试验于2021—2022年从国内某鸡场采集蛋清ALV衣壳蛋白(p27)抗原阳性的鸡血浆,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DF-1)分离病毒并进行亚群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分离株的囊膜蛋白(gp85)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与ALV不同亚群毒株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选取氨基酸变化差异较大的分离毒株进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7株ALV毒株(3株J亚群,4株K亚群),ALV-J分离毒株CAU4932、CAU4860和CAU2259的gp85基因片段长度为918 bp,编码306个氨基酸,分离毒株之间gp8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0.5%~95.2%,gp85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5.1%~99.3%;ALV-K分离毒株CAU7049、CAU5006、CAU7176和CAU7168的gp85基因片段长度为1 008 bp,编码336个氨基酸,分离毒株之间gp8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9.4%~92.3%,gp85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4.0%~99.7%。gp85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分离株gp85蛋白氨基酸序列均会发生突变,但高变区hr1和hr2所占比例较多,证实了gp85的高变性。在gp85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中存在部分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能导致gp85蛋白抗原性发生变化。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5株分离毒株均可在DF-1细胞内复制并存在可被抗体识别的p27抗原表位。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的7株ALV毒株是国内ALV-J和ALV-K流行毒株的突变株,不仅丰富了ALV基因组库资源,且为后续研究ALV的遗传变异特征和流行趋势等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4期 v.6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徐凤霞;孙万里;张亚文;常爽;王一新;赵鹏;
为明确鸡群经不同途径感染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排毒动态,本试验通过设立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6胚龄卵黄囊感染组、1日龄SPF鸡腹腔感染组以及对上述两组SPF鸡分别加入感染鸡的卵黄囊感染同居组和腹腔感染同居组,建立SPF鸡感染REV模型,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在不同日龄记录各组鸡的体重和死亡情况,并综合运用反转录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3种检测方法对各感染组进行REV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腹腔感染组和卵黄囊感染组SPF鸡体重增长在感染后第21~70天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卵黄囊感染组SPF鸡的死亡率在感染后第49和63天显著升高(P<0.05),腹腔感染组SPF鸡的死亡率在感染后第42天显著升高(P<0.05),卵黄囊感染组SPF鸡血浆中REV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21天显著高于腹腔感染组(P<0.05);(2)卵黄囊感染组SPF鸡自出壳即可检测到病毒血症阳性,并在感染后第21天时达到排毒高峰,腹腔感染组SPF鸡在感染后第14天时达到排毒高峰;(3)卵黄囊感染同居组的10只SPF鸡在感染后第7天时即检测到2只鸡呈病毒血症阳性,腹腔感染同居组SPF鸡在感染后第21天时检测到1只鸡呈阳性;(4)3种检测方法中,RT-qPCR和IFA检出REV效果更好。本试验通过分析不同途径感染REV后鸡群血浆中的带毒状态,为REV感染的科学防控和净化提供参考数据。
2024年04期 v.60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红亚;陈月;王国君;李珂;赵博;元正菊;张刚;信爱国;赵蓉;
为了解云南省部分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感染情况并评估禽白血病(AL)净化效果,本试验于2019—2021年自云南省5个地区采集12种地方品种鸡的血清和血浆样本共3 321份,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抗体和ALV p27抗原阳性率,分析云南省部分地方品种鸡ALV的感染情况;于2020—2022年对南涧乌骨鸡进行连续3个世代的AL净化并评估净化效果。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2种地方品种鸡均存在ALV感染,ALV-J抗体群体平均阳性率为44.82%(765/1 707),ALV p27抗原群体平均阳性率为14.06%(227/1 614);在不同地方品种鸡群中,公鸡群体阳性率30.52%(405/1 327)高于母鸡群体阳性率29.44%(587/1 994),散养户ALV-J抗体群体阳性率47.72%(325/681)高于种鸡场ALV-J抗体群体阳性率42.88%(440/1 026)。南涧乌骨鸡种鸡经过3个世代净化,与1世代ALV p27抗原阳性率[精液58.33%(658/1 128)、蛋清33.71%(360/1 068)、40周龄公鸡血浆22.54%(94/417)和母鸡血浆18.71%(119/636)]相比,3世代[精液16.87%(218/1 292)、蛋清14.56%(285/1 958)、40周龄公鸡血浆0.85%(9/1 065)和母鸡血浆0.66%(11/1 656)]极显著下降(P<0.01);与1世代相比,3世代商品肉鸡生产性能和种鸡繁殖性能明显提升,说明该净化方案切实可行。本试验为云南省地方品种鸡群AL的净化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为云南省地方品种鸡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2024年04期 v.60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慧珍;张亚文;王一新;常爽;赵鹏;
通过雏鸡胎粪中群特异性衣壳蛋白27(p27)抗原检测以判定禽白血病病毒(ALV)垂直传播是实施禽白血病净化的关键步骤,为对比不同ALV-p27抗原ELISA试剂盒对我国四类广泛流行的亚群ALV垂直传播的检测效果,本试验设置ALV-A、ALV-B、ALV-J和ALV-K感染组,以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在8胚龄时以卵黄囊接种的方式感染SPF鸡胚,建立鸡胚携带ALV-A、ALV-B、ALV-J和ALV-K的垂直感染模型。采集各组雏鸡胎粪样品和血浆样品,死亡鸡胚肝脏样品,死亡雏鸡胎粪样品、血浆样品和肝脏样品,其中血浆和肝脏样品需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各样品以4家公司提供的ALV-p27抗原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进行平行检测,比较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结果显示,4家公司的ALV-p27抗原ELISA试剂盒对于同一样品的阴阳性判定结果基本一致,但灵敏度存在差异;胎粪样品直接ELISA检测不能将ALV阳性鸡只全部检出,相对于胎粪样品,血浆和肝脏病毒分离样品ELISA检测更具有灵敏度优势。本试验所建立的对比方法不仅有助于评估4家公司ELISA试剂盒的灵敏度,还进一步评估了胎粪样品直接ELISA检测与血浆和肝脏病毒分离样品ELISA检测2种评估方法的灵敏度,为科学选择灵敏特异的ALV检测方法提供了良好评价模型。
2024年04期 v.60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于恩远;荣睿璠;曾君;赵瑞利;郭海悦;张东超;胡烨;李颖;王心如;
为了探究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由猪链球菌(SS)的分泌型DNA核酸酶A(SsnA)、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LDH)和高亲和力锌摄取系统蛋白(ZnuA)3个毒力因子的优势细胞表位和树突状细胞靶向肽(DC3pep)串联而成的重组蛋白DC3pep-SDZ(SsnA-DLDH-ZnuA)对致病型SS攻击斑马鱼的免疫保护效果,本试验表达和纯化重组蛋白DC3pep-SDZ和SDZ,分别免疫AB系野生型斑马鱼,攻击致病型2、3和9型SS(SS2、SS3和SS9),计算存活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斑马鱼脑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SS3感染斑马鱼后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DC3pep-SDZ和SDZ分子质量分别为44和42 kDa, 2个蛋白均以可溶的形式表达。SS2、SS3和SS9攻击斑马鱼后,重组蛋白DC3pep-SDZ组和重组蛋白SDZ组斑马鱼存活率分别为50.0%、65.0%和60.0%,45.0%、47.3%和45.0%,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其显著(P<0.001)。H.E.染色镜检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C3pep-SDZ组的斑马鱼被3种分型SS攻击后脑组织均无明显病理变化。RT-qPCR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C3pep-SDZ组促炎细胞因子:与PBS对照组相比较IL-6、TNF-α和IFN-γ mRNA表达量分别极显著(P<0.01)、极其显著(P<0.001)和极显著(P<0.01)下调,与重组蛋白SDZ组相比较IL-6和TNF-α mRNA表达量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下调(P<0.05);重组蛋白DC3pep-SDZ组抗炎性细胞因子:与PBS对照组相比较IL-10和TGF-β1 mRNA表达量分别极显著(P<0.01)和极其显著(P<0.001)上调,与重组蛋白SDZ组相比较TGF-β1 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重组蛋白DC3pep-SDZ较SDZ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能产生SS2、SS3和SS9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斑马鱼感染SS3后的脑部炎症。
2024年04期 v.60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钢华;潘婷;冯志华;崔智琳;杨镁楹;李杨;左红艳;邓桦;
为了研究微波辐射对海马乙酰胆碱受体(AChRs)表达的影响,探讨微波辐射敏感的AChRs亚型及其在微波辐射致认知行为改变中的作用。本试验以C57BL/6N小鼠为试验对象,建立微波辐射动物模型,通过脑组织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阿蒙氏角1(CA1)、阿蒙氏角2(CA2)、阿蒙氏角3(CA3)和齿状回(DG)各亚区组织病理学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海马组织AChRs的表达;微波辐射后,采用M1型AChR激动剂VU0357017 hydrochloride以10 mg/(kg·bw)腹腔注射小鼠,利用新物体识别和Y迷宫试验评价小鼠认知行为改变。结果显示,微波辐射后7 d,小鼠海马CA3区病理改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神经元核固缩深染、血管周围间隙增宽;RT-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微波辐射后海马组织M1和M3型AChR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M1-AChR,P<0.01;M3-AChR,P<0.05),而M2、M4、α4和α7型AChR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新物体识别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微波辐射后小鼠的辨别指数(DI)和认知指数(RI)均显著降低(P<0.05);而VU0357017 hydrochloride给药后,与辐射对照组相比较,辐射给药组小鼠的DI和RI明显升高(P<0.05),且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Y迷宫试验结果显示,辐射前后小鼠的自由交替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可引起海马AChRs亚基构成比发生变化,海马CA3区组织病理学改变,M1型AChR对于微波辐射所致认知行为功能下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2024年04期 v.6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晓瑜;单虎;黄娟;
为了探明导致某养猪场中仔猪腹泻的病原,本试验将患病仔猪样本处理并提取核酸后进行病毒宏基因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样本核酸进行PCR检测验证。结果显示,RNA样本中只注释到A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读数比为6.8%,未发现其他猪病相关RNA病毒。DNA样本注释到的病毒主要为猪博卡病毒(PBoV),读数比为34.5%,命名为PBoV-SDPD-2022;其余猪病相关病毒包括猪巨细胞病毒、猪乳腺腺病毒和猪细环病毒,读数比均小于1.0%。基于全基因组、NS1基因和VP1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PBoV-SDPD-2022与参考毒株PBoV3_VIRES_HuB01_C1处于同一分支,属于PBoV G3群。与21株参考毒株相比,PBoV-SDPD-2022 NS1蛋白的编码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49.6%~97.2%和38.5%~95.3%;VP1蛋白的编码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47.9%~97.9%和34.8%~98.8%;NP1蛋白的编码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35.2%~98.5%和26.9%~97.4%。与G3群参考毒株相比,PBoV-SDPD-2022 NS1蛋白在第654位点处有1个氨基酸的缺失;VP1蛋白在第151、152位点处有2个氨基酸的插入,且包含基序YLGPF(VPl aa 18~22)和HDLAY(VP1 aa 41~45);NP1蛋白在第15、16、35、36、212位点处发生氨基酸的缺失,在第95位点处有1个氨基酸的插入。PCR检测证实样本核酸为PBoV阳性。结果表明,导致该养猪场仔猪腹泻的优势病原是G3群PBoV。本试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PBoV基因组序列特征,并为未来PBoV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4年04期 v.60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红伟;潘华春;杨书敏;张可;杨红;蔺肖;阮坤祥;李家奎;
为了评估不同免疫策略对猪场免疫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疫苗免疫程序,本试验将处于产前1个月的四胎次健康三元母猪随机分为2个组,A组(联合免疫组)母猪于产前27 d联合免疫猪圆环病毒2型基因工程疫苗、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和猪瘟活疫苗(圆柯欣+柯喘宁+稳柯健),其所产仔猪于21日龄联合免疫圆柯欣、柯喘宁和稳柯健;B组(对照组)母猪于产前34和27 d分别免疫稳柯健、猪圆环病毒疫苗和猪肺炎支原体疫苗二联疫苗(圆-支二联疫苗),其所产仔猪于14日龄免疫圆-支二联疫苗,28日龄免疫稳柯健。统计和分析免疫各组临床指标、生产性能和持续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疫苗后,2个组的母猪采食情况均正常;2个组的仔猪整体精神状态良好,哺乳情况正常,均未出现咳嗽和喘气等呼吸道疾病。在试验期间内,2个组的母猪的窝产健仔数和仔猪出生健仔均重并无差别。A组和B组的出生至23日龄死淘率、出生至50日龄死淘率分别为3.77%、5.11%和4.07%、5.43%,A组略优于B组。抗体监测结果显示,A组母猪的CSFV和PCV2抗体水平较B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仔猪的CSFV抗体阳性率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PCV2抗体水平在免疫早期阶段(21日龄)明显高于B组(P<0.05)。结果表明,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和猪瘟疫苗可以联合免疫,且免疫后相互之间不干扰。该联合免疫策略在确保免疫效果的同时,简化了疫苗免疫程序,为确定最佳的疫苗免疫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应用参考。
2024年04期 v.60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梦宇;苏思;邢丽丽;木兰;高瑞娟;郭棋棋;任洪;祁冬冬;于晶峰;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不同地点、不同植被中蜱的种类和分布,为该地区有效防控蜱及蜱传病原体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采用拖旗法和人工采集法于2021—2023年蜱活跃期由东向西依次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阿龙山镇、牙克石市和大杨树镇,兴安盟阿尔山市,赤峰市天山镇,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鄂尔多斯市成川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共12个地区进行采样,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蜱种鉴定,并分析蜱分布的空间和生态环境特点。结果显示,共采集1 719只游离蜱和3 310只寄生蜱,经鉴定后隶属2科5属5种,分别是2 933只(58.32%)硬蜱科的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1 719只(34.18%)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128只(2.55%)边缘璃眼蜱(Hyalomma marginatum)和229只(4.55%)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以及20只(0.40%)软蜱科的波斯锐缘蜱(Argas persicu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蜱的18S rRNA、16S rRN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片段分别为756、420和557 bp,本调查的蜱种分别与GenBank中同种类一致性较高(均大于96.0%),且在同一进化分支上。森林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均没有相似度,相似性系数为0;草地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中等相似,相似性系数为0.50;草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中等不相似,相似性系数为0.33;荒漠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中等不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33和0.25。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的优势蜱种为草原革蜱,不同生态环境中蜱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同,蜱种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
2024年04期 v.60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涵煜;谢添丽;陈云珂;符莹莹;杨万莲;吕艳丽;
为了解北京地区近年来犬胃肠道寄生虫流行情况,本试验收集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检验中心进行检查的9 812例病例的犬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对粪便中胃肠道寄生虫的种类、数量、感染率、混合感染情况和感染患犬的年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该统计结果与本院2002年3 152例病例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18—2021年的犬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依次为7.96%、6.15%、7.43%和3.55%,相较于2002年(22.24%)均极显著降低(P<0.01),优势寄生虫种类从蛔虫转变为贾第鞭毛虫;2018—2021年的犬胃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病例数占感染病例总数的比率依次为11.88%、17.88%、23.58%和12.82%,均高于2002年的7.85%,且近4年主要为贾第鞭毛虫和毛滴虫混合感染;近4年,6月龄及以内的幼年犬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犬的感染率(P<0.01)。结果表明,犬胃肠道各类寄生虫的感染率与定期驱虫密切相关,做好幼年犬的驱虫工作极为重要。
2024年04期 v.6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葛玉杰;王黎霞;王诗琪;石梦云;陈玲玲;王梦琦;于慧;张建军;安健;
为了研究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裂殖子的外分泌蛋白对马-达氏牛肾(MDBK)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本试验建立Transwell小室间接共培养体系,即将E.acervulina裂殖子与MDBK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共培养1.5、3和6 h MDBK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共培养6 h后的细胞上清液中的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5、3和6 h共培养组MDBK细胞的总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92±0.19)%、(8.13±0.32)%和(11.57±0.37)%,与对照组相比,总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LC-MS/MS分析共鉴定到65个E.acervulina的外分泌蛋白,包括热休克蛋白、微线蛋白、能量代谢酶分子、蛋白磷酸酶分子和未知功能蛋白等。结果表明,E.acervulina裂殖子外分泌蛋白可抑制MDBK细胞凋亡,具体哪种蛋白在抑制细胞凋亡中发挥作用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2024年04期 v.6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艳红;白和平;信玉春;郭柯宇;王金锋;夏力亮;吴同垒;史秋梅;
为了查明河北省唐山市某豚鼠养殖场发病豚鼠感染的病原菌,本试验采集发病豚鼠的眼角脓性分泌物,采用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PCR扩增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通过K-B试纸法检测分离菌株对2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19种中药对该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检测该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血琼脂培养基培养24 h生长为针尖状透明菌落、呈β溶血,革兰染色为阳性圆球状、3~5个连接呈短链状,生化特性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相符,将其命名为MLQJ-1;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LQJ-1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同源性高达99.72%,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鉴定为马链球菌兽疫亚种;MLQJ-1对2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等8种抗菌药敏感,对阿米卡星、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等10种抗菌药耐药;苦地丁、苦参、黄芩和千里光对MLQJ-1的MIC值介于1.9~15.6 mg/mL,MBC值介于1.9~31.2 mg/mL;小鼠腹腔接种MLQJ-1菌液后24 h内全部死亡。结果表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为本次发病豚鼠的病原菌,青霉素、头孢曲松和苦地丁等药物对该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2024年04期 v.6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