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医杂志

 
访问量:513593
日访问量:188

研究论文

  • 猪肺炎支原体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康浩然;黄雨薇;宋程;高鹏;张永宁;周磊;盖新娜;韩军;郭鑫;杨汉春;

    猪肺炎支原体(Mhp)是引起猪支原体肺炎(MPS)的病原,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快速诊断和实时监测对该病的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上即时检测(POCT)的实际需求。本试验针对Mhp细胞膜表面脂蛋白基因p46,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性的引物筛选设计了exo探针及其对应的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AA)技术引物对,建立了Mhp实时荧光(real-time)RAA快速检测方法;随后,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并使用该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比检测临床样本。结果显示,该方法与猪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猪格拉瑟氏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杆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Mhp real-time RAA及其可视化方法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8和29 copies/μL(95%置信区间),敏感性强;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8.0%,重复性好;对108份猪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及其可视化方法与Mhp qPCR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8.15%和99.07%。本试验所建立Mhp real-time RAA方法可以通过便捷式蓝光仪器实现结果的可视化,更适用于资源匮乏的诊断实验室和基层现场,为MPS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手段。

    2025年09期 v.6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不同地区猪场临床样本中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强毒株筛选

    张宇;张海洋;张国良;吴营霞;高盛果;孙哲;田克恭;

    为了解国内猪场多杀性猪巴氏杆菌(Pm)的流行状况和流行菌株的致病力。本试验通过对河南省、浙江省和江苏省3个省份不同猪场中疑似感染Pm的病猪鼻拭子和肺组织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PCR分型鉴定、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和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共分离到Pm血清型A型4株,D型2株;6株分离菌株对多黏菌素B、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头孢噻呋均表现为敏感,对杆菌肽、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均表现为耐药;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筛选出强毒株P1971-A菌株;仔猪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10~7 CFU/头的剂量可造成40%仔猪发病,1×10~9 CFU/头的剂量可造成100%仔猪发病和60%仔猪死亡,发病仔猪可见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食欲降低、卧地不起和呼吸困难等典型临床症状,剖检死亡猪可见气管白色泡沫和肺部气肿等典型病变。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分离到4株A型Pm和2株D型Pm,为当前我国Pm流行血清型、菌株的致病力分析和相关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9期 v.61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猪瘟病毒Erns结构蛋白鼠源单个B细胞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黄禹丰;吴睿智;徐璐;邹兴启;车斯琪;李芳韬;夏应菊;赵俊杰;赵启祖;刘业兵;贾伟新;朱元源;

    研制猪瘟病毒(CSFV)E~(rns)结构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对研究E~(rns)抗原结构和建立CSFV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制备系列单抗,用CSFV E~(rns)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流式分选技术分选特异性结合E~(rns)蛋白的单个B细胞,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IgG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分别构建IgG抗体重链和轻链完整基因重组质粒,然后将重链和轻链重组质粒共转染至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中进行单抗表达、纯化,并对单抗进行蛋白免疫印记(WB)、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流式分选结果显示,本试验分选得到48个特异性结合E~(rns)蛋白的单个B细胞。PCR扩增结果显示,从48个B细胞中扩增得到16对配对的IgG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WB、间接ELISA和IFA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制备得到13株能与CSFV发生反应的E~(rns)单抗,其中1株(E0M11)仅与CSFV疫苗毒株(HCLV株、Thiverval株)反应,不与CSFV流行毒株(IVDC-HeB-01、IVDC-HuB-06)和牛流行性腹泻病毒(BVDV)反应。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了快速筛选CSFV单抗的技术平台,制备的单抗有望用于CSFV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61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盐酸恩诺沙星颗粒治疗自然感染细菌性猪呼吸道疾病的剂量筛选

    周凯仁;何源;董朕;吴灵玉;翟斌涛;王玮玮;程富胜;李冰;魏小娟;周绪正;张继瑜;

    为了筛选盐酸恩诺沙星颗粒治疗自然感染细菌性猪呼吸道疾病(SRD)的合理有效剂量,本试验通过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筛选150头自然感染细菌性SRD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个组,即高剂量(HDG)组、中剂量(MDG)组、低剂量(LDG)组、药物对照(TFP)组和感染对照(ICG)组,HDG、MDG和LDG组试验猪分别口服给予10.0、7.5和5.0 mg/(kg·bw)包被的盐酸恩诺沙星颗粒,拌料给药1次,对于严重或慢性SRD病例,48 h后补充给药1次;TFP组给予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87.5 g/1 000 kg饲料混饲,连续给药10 d;ICG组不给予任何药物。试验期间(0~24 d)每日观测各组试验猪的体重和临床症状;试验前(0 d)和试验后(24 d)检测体重,并采集鼻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试验期间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和病理学检查;分析试验后各给药组的治愈率。结果显示,所筛选的试验猪均有食欲不振、咳嗽、消瘦和体温升高等症状;与ICG组相比,各给药组试验猪体重均显著增加(P<0.05),体温均显著减低(P<0.05);试验前各组试验猪鼻拭子均分离到了1种或多种SRD相关病原菌,包括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和副猪格拉瑟菌等,且细菌分离率基本一致;试验后,除TFP组多杀性巴氏杆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 > 0.05),其余给药组猪鼻拭子中的各病原菌检出率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期间HDG和LDG组各死亡2头,ICG组死亡4头,MDG和TFP组无死亡,病死猪剖解后表现为严重肺炎,肺间质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肺泡代偿性扩张明显;HDG、MDG和LDG组治愈率分别为86.7%、83.3%和60.0%,TFP组为86.7%。结果表明,包被的盐酸恩诺沙星颗粒以7.5 mg/(kg·bw)剂量拌料给药,严重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猪48 h后补充给药1次,对治疗自然感染细菌性SRD效果最佳。因此,包被的盐酸恩诺沙星颗粒以7.5 mg/(kg·bw)剂量作为临床推荐剂量使用,能有效治疗由细菌引起的SRD、减轻疾病造成的损失、降低死亡率和节省人力物力。

    2025年09期 v.61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伪狂犬病病毒US1缺失株的构建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屈玮钰;李鑫;

    伪狂犬病病毒(PRV)是α疱疹病毒家族成员,其独特短区1(US1)基因在病毒生命周期中发挥关键作用,但US1在PRV中的功能研究尚不充分。本试验旨在构建PRV US1基因缺失株(PRV-ΔUS1),并探究其生物学特性。首先,通过蛋白表达纯化和动物免疫方法制备鼠源PRV US1多克隆抗体,并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关联蛋白9(CRISPR/Cas9)技术构建PRV-ΔUS1,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进行验证;然后,采用蚀斑试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和连续传代遗传稳定性试验分析PRV-ΔUS1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成功制备鼠源PRV US1多克隆抗体;经PCR和WB验证,PRV-ΔUS1成功缺失US1基因;与野生型毒株相比,PRV-ΔUS1的蚀斑直径极其显著缩小(P<0.001),6、12、24和48 h各个时间段的体外增殖能力均极其显著减弱(P<0.001),且在多次传代中保持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PRV-ΔUS1,并证实US1基因可影响PRV的蚀斑形成和增殖能力,为PRV US1基因的功能研究和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工具和理论基础。

    2025年09期 v.6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猪氨基肽酶N受体结合区Fc融合表达及其病毒结合活性分析

    郭宏伟;刘妍;赵绪永;龚婷;马辉;刘薇;郑鸣;

    为了探究猪氨基肽酶N(pAPN)病毒结合受体功能区域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结合活性,本试验采用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式反应(SOE-PCR)技术将pAPN胞外区分为5段并与Fc片段融合,构建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ZαA-pAPN-Fc进行融合表达,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对比分析5个Fc融合蛋白与PEDV和TGEV结合能力及对病毒核衣壳蛋白(N)基因mRNA转录和复制的影响,筛选潜在病毒结合受体功能关键区。结果显示,pAPN_1-Fc、pAPN_2-Fc、pAPN_3-Fc、pAPN_4-Fc和pAPN_5-Fc共5个融合片段均可在毕赤酵母X33中高效分泌表达,并可与pAPN兔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PEDV和TGEV结合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结果显示,pAPN_2-Fc、pAPN_3-Fc、pAPN_4-Fc、pAPN_5-Fc融合蛋白具有不同程度的PEDV和TGEV结合活性,且同种融合蛋白与TGEV的结合能力高于PEDV,其中pAPN_2(574~678aa)和pAPN_3(669~773aa)区域与病毒的结合能力较强。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免疫荧光共聚焦试验结果显示,融合蛋白pAPN_2和pAPN_3-Fc抑制PEDV和TGEV N基因mRNA转录和复制的能力较强。结果表明,pAPN胞外区域574~773aa可同时结合PEDV和TGEV,并能抑制病毒N基因mRNA转录和复制能力,pAPN 574~773aa可能是PEDV和TGEV结合受体的共同关键区域。本试验结果可为PEDV和TGEV的感染机制研究及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61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猪焦孔素B同源异构体的鉴定、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分析

    黄宁;黄心钰;姚瑶;原梦琪;刘平黄;

    焦孔素(GSDM)家族成员焦孔素B(GSDMB)在感染性疾病、癌症和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为了阐明猪GSDMB(pGSDMB)的组织分布、同源异构体特征及其功能活性,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GSDMB在不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通过PCR克隆并鉴定其同源异构体;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分析其蛋白结构;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和碘化丙啶(PI)染色评估其N端结构域的焦亡活性。qPCR结果显示,pGSDMB在猪回肠上皮细胞(IPI-2I)和猪肠道组织中高表达。本试验首次鉴定出pGSDMB存在pGSDMB2和pGSDMB3两种同源异构体。结构分析显示,与pGSDMB3相比,pGSDMB2缺失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结构区域(β-折叠结构和部分无规则卷曲区域)。功能试验证实,与空载体对照相比,pGSDMB N端1~245位氨基酸具有极显著焦亡活性(P<0.000 1),而缺失21个氨基酸的pGSDMB N端1~222位氨基酸则丧失该功能。综上所述,本试验检测了pGSDMB在不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揭示了其同源异构体的序列差异和结构特征,并确定了pGSDMB N端的焦亡活性区域(1~245位氨基酸区域),为深入理解pGSDMB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61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单B细胞筛选技术制备PRRSV N蛋白单克隆抗体

    李钰婷;王衡平;李芳;周昕;王会岩;

    为制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核衣壳(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试验构建和鉴定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umo-N,以原核表达并纯化的N蛋白免疫BALB/c小鼠,应用单B细胞筛选技术获得分泌针对N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的单B细胞,再经单细胞测序获得抗体基因序列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利用中华仓鼠卵巢(CHO)细胞瞬时转染表达并筛选和纯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效价,蛋白质免疫印迹(WB)鉴定其特异性,生物膜干涉(BLI)技术测定其亲和力和表位分组。结果显示,N蛋白呈可溶性表达,分子量约34 kDa。基于单B细胞筛选技术筛选出5株单克隆抗体。5株单克隆抗体效价均大于10~5,均可与PRRSV N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亲和力解离常数(Kd)分别为8.72×10~(-9)、1.41×10~(-8)、1.14×10~(-10)、1.00×10~(-12)和1.54×10~(-11) mol/L,且表位均不相同。本试验应用单B细胞筛选技术成功制备出抗PRRSV 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PRRSV N蛋白的结构特性、功能作用以及建立高效且快速的PRRSV抗体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61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PEDV、PoRV、PDCoV多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陈登金;李鹏宇;董楠;常昊天;胡渤;肖进;张蕾;马良;

    为实现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的同时鉴别检测,本试验根据PEDV核衣壳蛋白(N)基因、PoRV结构蛋白6(VP6)基因和PDCoV基质蛋白(M)基因筛选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通过矩阵法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多重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绘制标准曲线,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进行临床样本检测。标准曲线拟合试验结果显示,PEDV、PoRV和PDCoV多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针对各病毒扩增均具有良好的相关系数和扩增效率;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PEDV、PoRV和PDCoV呈现特异性扩增,不与其他猪源病毒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EDV、PoRV和PDCoV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10~0 copies/μL;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367份临床样本进行PEDV、PoRV和PDCoV检测,多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阳性率为92.37%(339/367),而地方标准多重RT-PCR检测的阳性率为83.38%(306/367),2种方法临床样本检测符合率为91.01%(334/367)。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可快速、准确、灵敏检测PEDV、PoRV和PDCoV的多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可用于实验室病原和临床样本检测,为临床猪病毒性腹泻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法。

    2025年09期 v.61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HNxp23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特性分析

    饶丹;秦锋;阮梦凡;葛雨;张明旭;杨喜梅;李美佳;陈文雪;于林洋;赵攀登;胡静;刘向楠;郑全芳;董建国;

    为了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对2023年9月河南省西平县某规模化猪场疑似感染PEDV的腹泻猪进行样品采集、PCR鉴定、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病毒重要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得到1株PEDV毒株,命名为HNxp2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Nxp23毒株纤突蛋白基因S、膜蛋白基因M和辅助蛋白基因ORF3均与中国黑龙江分离毒株CH-HLJJS-2022位于同一分支,属于GⅡa亚型。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HNxp23毒株S和ORF3蛋白与中国黑龙江分离毒株CH-HLJJS-2022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7%和99.4%;M蛋白与中国北京分离毒株LZW同源性最高,为99.3%。S蛋白氨基酸抗原表位分析结果显示,与CV777毒株相比,HNxp23毒株S蛋白在抗原表位COE区、SS2区、SS6区和2C10区分别存在19、1、1和0个氨基酸差异。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毒株HNxp23属于PEDV的GⅡa亚型,S蛋白在COE区易发生氨基酸突变。本试验结果可为河南地区PEDV的流行特征分析以及PEDV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61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2023—2024年我国部分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病学调查

    刘逸龙;熊谋康;王淇;商琦;张乐宜;钟帆;苗俊好;宋长绪;徐铮;马晓莉;

    为调查分析2023—2024年我国部分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了9省42家猪场的806份疑似PEDV阳性样品,对阳性样品的PEDV刺突蛋白1(S1)、膜蛋白(M)和辅助蛋白(ORF3)基因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并测序,得到的代表毒株序列与参考毒株进行比对,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氨基酸序列突变位点。结果显示,806份样品中检出阳性样品473份,样品阳性率为58.68%。共测序鉴定出10株PEDV代表毒株,其S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介于97.4%~99.7%,均属于G2-2亚型;M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介于96.0%~100%,其中8株属于G2-2亚型,2株属于G2-1亚型;ORF3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介于95.6%~100%,其中8株属于G1-2亚型,1株属于G1-1亚型,1株属于G2-1亚型。与各亚型参考毒株相比,10株代表毒株的S1、M和ORF3基因均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果表明,2023—2024年我国部分地区猪群中PEDV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流行G2型毒株。

    2025年09期 v.61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文献综述

  •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刘书慈;张海林;汪渤森;张永宁;周磊;盖新娜;郭鑫;韩军;杨汉春;高鹏;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猪的网状内皮系统感染、高热、全身性出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尚无确实安全有效的ASF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生物安全仍是该病防控的主要和首要措施。疫病防控,检测先行,对ASFV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检测和监测是其生物安全防控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ASF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61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非洲猪瘟病毒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李强;高鹏;周琼琼;周磊;盖新娜;韩军;郭鑫;张永宁;杨汉春;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猪的一种热性、出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ASF以高热、皮肤发绀和多种脏器广泛出血等病理损伤为特征,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目前,该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因而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ASFV主要靶向猪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常引发淋巴细胞耗竭以及靶细胞和旁细胞死亡,其中细胞凋亡是关键的死亡形式之一。研究已证实,诱导细胞凋亡是ASFV重要的致病机制,与其引起的病理损伤密切相关。ASFV基因组庞大且可编码众多蛋白,尽管许多蛋白功能尚待探索,但已有证据显示,ASFV能够通过编码多种病毒蛋白来精细调控宿主细胞的凋亡过程。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ASFV抑制细胞凋亡以促进病毒复制;而在感染后期,ASFV诱导细胞凋亡以利于子代病毒的释放和传播,并帮助病毒逃逸宿主的免疫应答,反映了ASFV在不同复制阶段对细胞凋亡调控的复杂性。本文旨在综述ASFV的概况、细胞凋亡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以及ASFV调控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该病毒的基础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61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诱导猪体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殷磊;李志娟;左媛媛;戈胜强;李桂梅;初薛霏;李金明;王志亮;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已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目前市场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深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宿主的免疫应答对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的关键介质,其动态变化不仅能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更可为揭示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猪感染ASFV后细胞因子变化趋势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系统分析了ASFV感染与细胞因子变化趋势的关系,以期为深入探究猪感染ASFV后体内免疫应答相关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61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临床实践

  • “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法在已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猪群中清除病毒的离散-连续混合数学模型推导和应用

    闫之春;李鹏;李孝文;

    “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法在我国非洲猪瘟(ASF)田间净化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科学化应用仍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撑。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群体检测场景下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传播动力学混合模型,量化分析了不同病毒特性和检测参数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当首次检出ASFV阳性猪只后,病毒传播动态受易感猪只头数S、隐性感染期猪只头数E、传染期猪只头数I三类群体比例的连续动态变化支配,而间隔T天的“全群检测+精准清除”操作则引入离散干预节点,形成独特的离散-连续混合数学模型。本研究推导出的数学模型结果显示,净化成功的核心条件需满足连续2次“全群检测+精准清除”间隔天数T<隐性感染期天数D,且首次检测时的传染期猪只头数I_0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p是最关键的决策参数。进一步推导得出的净化所需检测轮次数的公式,证明不同毒株存在最优的检测频次阈值。本研究为“早发现、准采样”的防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ASF净化策略的精准化提供了可量化的数学模型。

    2025年09期 v.61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多来源后备新建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和思考

    张振东;李铎;李超斯;闫才杰;韩峰;刘兆喜;周庆新;王尊民;黄律;方树河;胡玉龙;陈锴;樊爱华;李向东;

    安徽省某规模化猪场连续从6个供种场引进大日龄后备猪,混群饲养后猪群出现明显的咳嗽、采食量下降等临床症状,分娩母猪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的比例升高,产房仔猪成活率降低、断奶仔猪死淘率明显升高。经实验室综合诊断,确诊猪群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为了迅速控制该疫情,猪场快速组织成立了疫情控制专项组,从生产、营养、兽医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防控方案,同时采用定期复盘会议的方法监督方案的实施和优化,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最终,实验室检测评估和生产数据监控结果表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母猪流产率和哺乳仔猪死亡率下降,母猪分娩率、平均每窝总产仔数和仔猪断奶平均体重等生产成绩均大幅提升。本案例以多部门协同综合防控的处理方式为猪群健康管理和疫病现场防控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2025年09期 v.61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