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医杂志

 
访问量:520592
日访问量:16

研究论文

  • 弓形虫TgMIT蛋白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邓舒予;尹萌;应铸;刘晶;刘群;

    线粒体转铁蛋白(MIT)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关键的铁离子转运蛋白,在维持细胞内铁离子稳态和氧化还原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将酵母MIT的氨基酸序列在弓形虫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比对,获得了弓形虫中的同源蛋白TgMIT。为研究TgMIT蛋白在弓形虫中的定位和功能,利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和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构建TgMIT内源性标记虫株(TgMIT-3HA虫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蛋白免疫印迹(WB)和免疫荧光分析(IFA)进行鉴定,采用IFA探究TgMIT蛋白的定位,WB探究不同铁离子环境对TgMIT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构建基因敲除虫株(Δmit虫株)并通过PCR进行验证,采用噬斑试验、入侵试验和增殖试验分析TgMIT蛋白对弓形虫生命活动的影响,通过检测活性氧(ROS)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探究Δmit虫株的氧化还原状态。结果显示,TgMIT-3HA虫株构建成功;TgMIT蛋白定位于虫体质膜;与未处理组相比,低铁环境中TgMI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高铁环境中其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01或P<0.000 1)。Δmit虫株构建成功,mit基因缺失极显著抑制虫体噬斑形成能力(P<0.000 1)、入侵能力(P<0.001)和增殖能力(P<0.000 1),并导致虫体氧化应激,表现为ROS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TgMIT蛋白定位于弓形虫质膜,是一种铁离子调控相关蛋白,对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和虫体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2025年10期 v.6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融合表达RHDV1 P2亚域和兔源C5a的重组早熟大型艾美耳球虫的构建与鉴定

    陈文轩;索静霞;孔嘉华;葛晓敏;裘鑫珠;汤新明;余芳;索勋;刘贤勇;

    补体成分C5a作为免疫调节分子,近年已被证实可作为分子佐剂应用于新型疫苗开发。为了探索C5a作为球虫活载体疫苗分子佐剂的可行性,本试验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兔补体C5a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兔C5a序列和C5a蛋白质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构建包含兔出血症病毒1型(RHDV1)的VP60蛋白P2亚域基因和C5a基因的质粒,通过子孢子核转染和在家兔体内连续传代获得转基因早熟大型艾美耳球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该转基因虫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兔C5a基因大小为222 bp,与人、猪和牛的C5a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71.2%~77.0%,与小鼠和大鼠的C5a核苷酸系列同源性为68.5%。预测结果显示,C5a是主要由4个α螺旋构成的单体蛋白,含有过敏毒素同源结构域。本试验获得了第1代发荧光的卵囊并连续传代至第15代,其中第9代转基因虫株的发光率最高(39.5%,满足鉴定阈值),对其鉴定结果显示,P2-C5a基因已成功插入并在虫株中表达,表达的P2-C5a融合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孢子胞浆中。结果表明,转基因早熟大型艾美耳球虫初步构建成功,为后续进行C5a在转基因早熟大型艾美耳球虫中的佐剂效应研究提供了材料。

    2025年10期 v.61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谷氨酰胺干预对猴痘病毒复制的影响

    黎焕松;刘凯;张星坦;牛康;尚超;刘子睿;张翠玲;李玥;蒋琦炜;李霄;

    猴痘病毒(MPXV)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途径促进自身复制,为了深入阐明宿主代谢物谷氨酰胺(Gln)对MPXV复制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噬斑形成试验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病毒载量、病毒滴度和病毒蛋白(A5L和A29L)表达3个层面上检测了Gln干预对MPXV复制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MPXV对Gln代谢途径关键蛋白谷氨酸脱氢酶1(GLU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Gln~+MPXV~+组相比,Gln~-MPXV~+组MPXV载量极显著下降(P<0.000 1),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A5L和A29L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00 1或P<0.01);Gln~(++) MPXV~+组MPXV的载量、滴度、A5L和A29L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 > 0.05),表明缺乏Gln能够显著抑制MPXV复制,而补充Gln对病毒复制无明显影响。MPXV能够显著抑制GLUD1蛋白表达(P<0.05),提示GLUD1很可能是MPXV影响宿主Gln代谢的作用靶蛋白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阻断Gln摄取可能成为MPXV预防和治疗的潜在方式,为后续开发更为有效的MPXV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v.61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S蛋白纳米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储丽宇;薛希彤;苗云博;唐国瑞;文晓晓;王学富;赵海鹏;侯江;芮萍;杨姗姗;王丽丽;李封赛;马增军;宋涛;

    为获取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的特异性纳米抗体,本试验构建了表达FIPV重组三聚体刺突(RS)蛋白的真核质粒pCAGGS-FIPV-RS,利用人胚胎肾293悬浮细胞(HEK293F)表达并纯化FIPV RS蛋白;以纯化的FIPV RS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天然噬菌体展示文库中筛选出序列不同的纳米抗体基因;构建纳米抗体真核表达载体pCAGGS-VHH-Fc,利用人胚胎肾293贴壁细胞(HEK293T)进行试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记试验(Western blot)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选能正常表达且具有高亲和力的纳米抗体,利用HEK293F细胞表达并纯化高亲和力的纳米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纯化后的纳米抗体与RS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表达并纯化了FIPV RS蛋白;经过3轮噬菌体淘选后随机挑取41个阳性单克隆菌落,经测序分析,共筛选出10株序列不同的纳米抗体;成功构建pCAGGS-VHH-Fc重组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结果显示,其中7株纳米抗体与FIPV RS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证实了这7株纳米抗体在HEK293F细胞中成功大量表达和纯化;IFA结果显示,其中5株纳米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FIPV RS蛋白。本试验可为FIPV的诊断、治疗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61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湖南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山羊源肝片吸虫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分析

    苏五珍;李中波;刘伟;

    为探究湖南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山羊源肝片吸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核糖体、线粒体基因序列特征,并阐明虫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本试验以分离于湖南省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永州和娄底地区的36株山羊源肝片吸虫为样品,对其18S核糖体RNA(18S rRNA)、内转录间隔Ⅰ区(ITS-1)、内转录间隔Ⅱ区(ITS-2)、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x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I亚基(nad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分析5个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种内和种间差异,绘制遗传进化树以阐明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肝片吸虫的18S rRNA、ITS-1、ITS-2、cox1和nad1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585、453、360、676和903 bp;其中,肝片吸虫18S rRNA、ITS-1基因序列呈碱基GC偏好,而ITS-2、cox1和nad1基因序列却呈碱基AT偏好;肝片吸虫18S rRNA、ITS-1、ITS-2、cox1和nad1基因的种内差异分别为0~1.0%、0~2.0%、0~0.3%、0~2.7%和0~1.7%,种间差异分别为0.68%~1.85%、0.44%~3.52%、1.11%~9.44%、1.48%~13.46%和8.31%~14.51%;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来源于湖南省张家界、吉首、怀化、邵阳、永州和娄底地区的36株山羊源肝片吸虫均聚类在同一分支。结果表明,湖南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山羊源肝片吸虫个体之间虽存在低程度的遗传多样性,但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且ITS-2和nad1基因可作为片形吸虫种间研究的遗传标记。

    2025年10期 v.61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蒙边境内蒙古口岸地区蜱种及其携带蜱传病原的调查

    李思颖;王亚楠;曹杰;周勇志;张厚双;王瑞;周金林;

    为了解中蒙边境内蒙古口岸地区蜱种及其携带蜱传病原的情况,本试验于2023—2024年在中蒙边境内蒙古8个口岸地区采集游离蜱1 470只,经形态学鉴定确定蜱种,并分别基于23S rRNA和18S rRNA基因对蜱体无形体和梨形虫进行分子学检测。结果显示,采集到的硬蜱涉及4属7种,按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草原革蜱、全沟硬蜱、亚洲璃眼蜱、麻点璃眼蜱、阿坝革蜱、嗜麝血蜱和森林革蜱,不同口岸地区分布的蜱种有所不同。从蜱体检测到4种无形体,分别为鼠埃立克体、米库伦新埃立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绵羊无形体,总感染率为12.59%(185/1 470),8个口岸蜱体无形体感染率介于0~26.92%,各口岸蜱体携带的无形体感染率存在极显著差异(χ~2=51.330,P<0.001),以绵羊无形体感染率为最高(6.53%)。从蜱体检测到5种梨形虫,分别为绵羊泰勒虫、马泰勒虫、田鼠巴贝斯虫、驽巴贝斯虫和分歧巴贝斯虫,总感染率为13.27%(195/1 470),各口岸蜱体梨形虫感染率介于0~30.59%,各口岸蜱体携带的梨形虫感染率存在极显著差异(χ~2=232.598,P<0.001),以田鼠巴贝斯虫感染率最高(10.07%)。在蜱体中普遍存在无形体和梨形虫共感染的现象。本试验结果不仅对中蒙边境内蒙古口岸地区蜱种及其携带蜱传病原多样性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也为蜱和蜱传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相关参考。

    2025年10期 v.61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20—2024年北京地区PRRSV-2流行病学调查和遗传进化分析

    郭生革;

    为了分析2020—2024年北京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情况和遗传变异特征,本试验从北京市8个地区的不同规模猪场采集了6 127份临床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技术检测PRRSV感染情况,通过PCR扩增获得PRRSV的开放阅读框5(ORF5)序列,并基于ORF5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20—2024年北京地区样本PRRSV总检出率为16.35%(1 002/6 127),不同年度的PRRSV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地区的PRRSV检出率介于10.31%~22.84%,其中延庆区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样本类型的PRRSV检出率不同,其中肺脏样本的检出率最高,为22.54%(222/985),环境样本的检出率较低,为3.72%(16/430),种公猪精液中未检出PRRSV。本试验测序获得26个PRRSV ORF5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北京地区检测到的PRRSV毒株主要属于谱系1.8(NADC30-like)和1.5(NADC34-like),占比分别为42.31%(11/26)和34.62%(9/26),此外,谱系5(VR2332-like)和谱系8(HP-PRRSVlike)也有少量分离毒株分布。本试验揭示了北京市PRRSV-2的流行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10期 v.61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链球菌3型临床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张阳;王胜华;赵文昌;

    为了明确甘肃省某猪场发病猪病原及其相关生物特性,本试验采集临床发病猪心脏、肝脏、脾脏和关节液组织并进行病原分离和革兰染色,采用16S rRNA测序和血清分型鉴定菌株,并分析其毒力基因、药敏结果、生长曲线、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猪链球菌3型,命名为LZS3。分离菌株LZS3携带epf、mrp和sly三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和环丙沙星耐药,对阿莫西林和头孢噻吩敏感;生长曲线显示,LZS3培养8 h达到生长高峰;在小鼠感染模型中,LZS3以2.5×10~8 CFU/只剂量感染小鼠可致其全部死亡,显示强致病性;利用铝胶和GEL02佐剂制备的灭活疫苗对小鼠保护率达90%~100%。结果表明,感染分离菌株LZS3治疗首选阿莫西林,LZS3免疫原性优异,可作为候选疫苗株,为猪链球菌3型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2025年10期 v.6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经饮水和滴鼻点眼途径接种新城疫病毒弱毒株La Sota的感染性比较

    王蔼甜;何晓政;柴宇昊;刘心怡;胡增垒;

    为比较新城疫病毒弱毒株La Sota经不同途径接种对鸡的感染性差异,本试验首先对La Sota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通过饮水和滴鼻点眼途径接种La Sota株,对病毒的组织嗜性、病毒载量、排毒情况和机体抗体应答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La Sota株经饮水和滴鼻点眼途径接种均不引起2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病毒经2种途径接种后可在鸡的多种脏器中复制,病毒载量为10~(1.2)~10~(3.4) copies/μg;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均未检测到病毒;接种后第7天,滴鼻点眼组和饮水组的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分别为2~(7.2)和2~(4.2),差异显著(P<0.05),接种后第14天,滴鼻点眼组和饮水组的HI抗体效价分别为2~(6.2)和2~(7.8),显著不差异(P > 0.05)。结果表明,经饮水与滴鼻点眼途径接种La Sota株,病毒均可在多个组织中复制,不能从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毒,可诱导产生较高的HI抗体水平。本试验为临床中科学选择新城疫弱毒活疫苗的投放方式提供了参考。

    2025年10期 v.61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不同猪瘟疫苗免疫方案的免疫效果评估

    郑良益;冯钊;王治江;万佳;柏娇;张敏;沈海峰;陈武卫;周平;刘项羽;谢红玲;孙文;

    为评估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简称C株疫苗)和猪瘟病毒E2蛋白重组杆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E2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母源抗体水平对仔猪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将65头25~30日龄仔猪分为6个免疫组(A~F组,10头/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G组,5头)。A组在母源抗体转阴时(60日龄)单次接种C株疫苗;B、C、D、E、F组实施2次免疫,其中B组全程使用C株疫苗;C组采用C株疫苗与自制E2疫苗混合免疫(含30μg E2蛋白);D组首免C株疫苗,二免自制E2疫苗;E组全程使用自制E2疫苗(含30μg E2蛋白);F组接种商品化E2疫苗(含50μg E2蛋白);G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组在接种后42~150 d抗体阳性率维持100%;B组(25~30日龄首免)受母源抗体干扰,最高阳性率仅40%;C组二免后122 d抗体阳性率为50%;D组和E组分别在二免后32~152 d和首免后28 d~二免后152 d抗体阳性率维持100%;F组在二免后152 d抗体阳性率下降至66.67%;所有试验组免疫效果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G组试验期内抗体阳性率均为0)。结果表明,母源抗体显著影响免疫效果,而组合免疫策略效果较好。母源抗体阳性时,推荐50~60日龄单次接种C株疫苗;若需25~30日龄首免,应采用C株疫苗首免、E2疫苗加强的免疫程序,其保护期可达180 d;商品化E2疫苗单独使用保护期可达150 d。

    2025年10期 v.61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献综述

  • “同一健康”视野下环境-微生物-机体三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时云龙;陈宗诚;王宇翔;施菲阳;王晓佳;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驱动下,“同一健康”理念以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生态环境健康的协同统一为核心,致力于构建覆盖多元健康主体、兼顾生态平衡的系统性健康生态体系。其中,环境-微生物-机体三间关系直接关联传染病传播链和生态安全,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科学命题。随着各学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通过微生物学、媒介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环境学专家的合作,近年来在环境-微生物-机体三间关系的生态定位、机制解析、技术革新和干预策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以“环境-微生物-机体”相互作用为切入点,解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机制和生态调控策略,为“同一健康”理念指引下的传染病防控、生态安全维护提供科学支撑,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多元健康目标的协同实现。

    2025年10期 v.61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耐过猪现象综述

    徐天刚;李玉杰;胡永新;左媛媛;任炜杰;李金明;兰邹然;戈胜强;王志亮;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公认的危害养猪业发展的最重要病原之一,由于其感染机制复杂,导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至今仍缺乏了解。在ASFV不断入侵和传播定殖的过程中,感染耐过猪成为了解病毒与宿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新视角。本文对全球感染耐过猪现象进行综述,以期为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10期 v.61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表观遗传学在猪病中的研究进展

    薛森武;任亚玲;龙丹丹;裴占阳;黄睿杰;曹娟;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染色质的遗传结构、生化性质和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化学修饰、非编码RNA(ncRNA)调控。表观遗传学在生命体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预防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多种表观遗传修饰因子可作为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近年来,也涌现出大量动物疾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文综述了表观遗传学的主要调控机制及其在猪病中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助于了解表观遗传学在猪病致病机制、机体免疫机制和疾病临床干预中的重要作用,为猪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5年10期 v.61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中西结合

  • 薰衣草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创伤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

    秦少杰;青格尔;巩志国;赵佳敏;白云洁;刘博;毛伟;张双翼;周雨霞;王志;

    为了探究薰衣草精油(LE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性皮肤创伤的治疗作用,本试验采用气相-质相色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LEO主要有效成分和含量;检测LEO对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PA)的体外抑菌作用;构建小鼠SA感染性皮肤创伤模型,100%LEO治疗组以原油浓度给药,50%LEO治疗组以50%浓度精油给药,磺胺嘧啶银治疗组按0.2mL/d剂量给予磺胺嘧啶银软膏,SA113感染组不给药,试验第0、3、5、7、11天,观察创面愈合,测定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H. 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免疫荧光检测损伤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L1)、趋化因子CXC配体2(CXCL2)的含量,评估LEO对SA感染性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结果显示,LEO质谱图共显示出32个特征峰,鉴别出13种化合物,总色谱峰面积为97.80%。LEO(含量100%)对SA、MRSA和PA均具有抑菌效果。创伤愈合试验结果显示,LEO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和肉芽组织填充,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试验的第3、5、7天,与SA113感染组相比,100%LEO治疗组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率极显著提高(P<0.001或P<0.000 1),皮肤组织中HMGB1荧光强度极显著降低(P<0.000 1),TNF-α、IL-10、IL-1β、CXCL-1和CXCL-2的浓度均降低,且试验第3天差异均极显著(P<0.000 1)。结果表明,LEO对SA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特别对耐药菌株作用明显,且可促进小鼠SA感染性皮肤创伤的愈合,有较好的创伤修复效果。本试验为临床使用LEO治疗细菌感染性创伤提供了试验依据。

    2025年10期 v.61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甘草酸铵对β-羟基丁酸致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思爽;庞天津;于志勇;于权麟;孙子涵;岳宇坤;董俊丽;李静娴;迟良;刘焕奇;

    为了研究甘草酸铵(MAG)对β-羟基丁酸(BHBA)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本试验设立对照(Control)组、β-羟基丁酸(BHBA)组、甘草酸铵(MAG)组和β-羟基丁酸加甘草酸铵(BHBA+MAG)组,对MAC-T细胞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线粒体膜电位、细胞代谢相关指标、相关炎性因子含量和细胞核损伤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HBA可极显著增加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1),显著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5),极显著增加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1),显著增加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含量(P<0.05或P<0.01),并极显著增加细胞核损伤(P<0.01);而联合MAG处理,可极显著降低ROS和MDA含量(P<0.01),显著提高GSH含量、SOD和CAT活性(P<0.05或P<0.01),极显著提高线粒体膜电位(P<0.01),显著提高细胞氧气消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P<0.05或P<0.01),极显著降低LDH活性(P<0.01),显著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IL-8、TNF-α)分泌(P<0.05或P<0.01),显著减轻细胞核损伤(P<0.05)。综上表明,BHBA可致MAC-T细胞氧化应激,对细胞线粒体造成损伤,并促进炎性因子分泌;而MAG可缓解BHBA造成的损伤并提高细胞代谢。

    2025年10期 v.61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兽医临床

  • 猫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张昕钰;戴鹏秀;张帆;张欣珂;

    目前我国对猫牙周病的研究相对不足,为了探究猫牙周炎的临床发病特征,本文对2020年5月—2021年8月在西北农林科大西安动物医院诊疗的126只成年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问诊、牙科检查、统计分析的方式,统计猫牙结石、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患病率、发病年龄、饮食习惯和家庭口腔护理水平。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26只猫中,口腔完全健康的猫占30.95%(39/126),有牙结石的猫占54.76%(69/126),患有牙龈炎的猫占62.70%(79/126),患有牙周炎的猫占24.60%(31/126)。青年猫的牙结石、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患病率均极显著低于老年猫(P<0.01),显著低于中年猫(P<0.01或P<0.05)。经常(饲喂频率> 1次/周,<1次/d)或始终饲喂(饲喂频率≥1次/d)湿粮的猫比从未或偶尔饲喂湿粮的猫更容易发生口腔疾病(P<0.05)。在本次调查中,仅有7位猫主人(5.56%)会定期对猫进行家庭口腔护理。由于大多数动物主人缺乏对猫口腔健康的保护意识,老年猫咪牙周炎患病率高,因此建议宠主提高家庭口腔护理意识,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对口腔疾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2025年10期 v.61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犬合并感染犬瘟热病毒和新星诺卡菌的诊疗与转归

    黄薇;张兆霞;缴莹;肖盟;陈丝雨;吕艳丽;

    诺卡菌是一种专性需氧的革兰阳性细菌,在宠物临床中引起犬感染的情况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我国首次发现的犬瘟热病毒合并新星诺卡菌感染的病例。在治疗犬瘟热过程中,患犬右侧颈部出现肿块。收集肿块穿刺物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穿刺物瑞氏-姬姆萨染色着色不良,而革兰染色可见阳性分枝状长杆菌;对穿刺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分离菌株为新星诺卡菌。患犬在颈部出现肿块后病情快速恶化,不治身亡。鉴于新星诺卡菌感染犬的病例少见、且可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希望本病例的诊疗结果为临床兽医提供诊疗思路和方法,并引起宠物主人的关注,以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2025年10期 v.61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猫肝内门体分流继发肝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报告

    李铭婕;陈诗佳音;刘钢;

    猫肝内门体分流(IHPS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肝内血管异常疾病,肝内门静脉与体静脉系统的血管异常连接导致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下降,继而出现包括肝性脑病(HE)在内的一系列并发症。2024年3月本院接诊1例猫门体分流病例,经超声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为IHPSS,最后通过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诊断该患猫存在HE。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诊断过程进行分析,旨在为猫IHPSS和HE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临床参考。

    2025年10期 v.61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行业管理

  • 专利视角下AI辅助抗菌肽研发的全球发展态势分析

    薛姣;武毅;曹维;林珈好;

    随着多重耐药菌的全球性蔓延,传统抗生素治疗面临严峻挑战。抗菌肽(AMPs)作为一类天然存在的广谱抗菌物质,凭借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多靶点抑菌机制,在克服微生物耐药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被视为后抗生素时代最具潜力的候选药物。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度介入提升了AMPs虚拟筛选、功能预测和结构优化的研发效率并降低了试验成本。本文在专利视角下分析了AI技术筛选和设计合成AMPs的技术发展情况,从专利申请数据分析和专利技术分析等维度对重点专利进行挖掘和梳理,围绕技术突破、专利布局、产业协同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突破技术壁垒、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10期 v.61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