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立志;吉星;孙利厂;朱树娇;王佳芸;何涛;王冉;杨章平;
为了探明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试验于2023年从三省部分规模化鸡养殖场采集鸡粪便、鸡毛蛋、鸡卵黄以及病死鸡的鸡腿、骨髓、关节、心脏、脾脏、肺脏和肠道内容物样品共918份,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APEC;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菌体(O)抗原分型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分离菌株的主要流行特征。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390株APEC,分离率为42.48%;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91.03%,355/390)、头孢噻呋(82.82%,323/390)、庆大霉素(81.03%,316/390)和四环素(77.95%,304/390)的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0.51%,2/390)和黏菌素(3.08%,12/390)比较敏感,耐药基因以blaEC(98.97%,386/390)、blaTEM(80.00%,312/390)、aph(6)-Id(54.10%,211/390)、erm(D)(98.46%,384/390)、tet(A)(81.79%,319/390)和floR (63.33%,247/390)为主;毒力基因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至少含有4种毒力基因。共鉴定出68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78(11.03%,43/390)、O180(7.95%,31/390)和O15(7.18%,28/390),MLST共鉴定出71种ST型,主要的ST型为ST117(15.90%,62/390)、ST155(8.46%,33/390)和ST162(8.21%,32/390);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共分为4个进化分支,不同省份鸡养殖场分离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相距较远。结果表明,江苏省、山东省和安徽省鸡源APEC的流行血清型为O78、O180和O15,主要流行ST型为ST117,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较多,鸡养殖场应当继续加强APEC的流行病学监测。
2025年02期 v.6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蔡依龙;吴自豪;池昊明;刘士哲;陈伟;
为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本试验于2020年5月从巴州某奶牛场采集40份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A蛋白(spa)分型,同时检测其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从40份乳样中得到3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分型共18种,spa分型共7种,其主要流行克隆为ST5405-t189和ST5406-t705。3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50.0%,17/34),并检测到4株(11.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7.6%)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多重耐药表型;3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14种毒力基因,其中,clfB(94.1%,32/34)、clfA(88.2%,30/34)、hlb(85.3%,29/34)、cna(79.4%,27/34)和hla(67.6%,23/34)的检出率较高;23株(67.6%)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到的3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多样,部分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提示应加强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和监管。
2025年02期 v.61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陈平;王斐;谢建鹏;张鉴;何振富;
为了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调控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MECs)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机制,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正常和乳腺炎CMECs信号通路;CMECs经细胞角蛋白18(CK-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分为对照组、过表达组和抑制组,对照组正常培养CMECs,过表达组CMECs转染2μg TAK1过表达质粒,抑制组CMECs转染2μg TAK1过表达质粒后加入TAK1抑制剂5Z-7-oxozeaenol,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CMECs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MECs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ALDH)含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MECs发生炎症时,细胞免疫应答和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正向调控炎症反应的相关基因呈高水平表达;TNF-α与IL-1β、MIP-1α、MIP-1β、MCP-1、上游蛋白分化簇3(CD3)、分化簇8(CD8)和趋化因子配体5(CCL5)之间存在相互作用。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TAK1,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NF-κB,趋化因子MIP-1α、MIP-1β和MCP-1蛋白表达极显著增强(P <0.01或P <0.001);与过表达组相比,抑制组TAK1,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NF-κB,趋化因子MIP-1α、MIP-1β和MCP-1蛋白表达极显著受到抑制(P <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培养48 h之后,对照组ALDH阳性细胞率为6.7%,过表达组ALDH阳性细胞率为10.21%,抑制组ALDH阳性细胞率降为4.23%。本试验探究了TAK1与CMECs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之间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一定的试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v.61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国瑞;田欣睿;吴浩;吴文学;李秀波;李存;
为评价表皮葡萄球菌多糖(PS)和牛支原体P48蛋白的偶联物PS-P48在小鼠上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本试验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个组,对照组、多糖组、蛋白组和偶联组,分别接种0.9%生理盐水、PS、P48蛋白和偶联物PSP48,每隔14 d免疫1次,共免疫3次;分别于免疫0、7、14、21、28、35、42、49和56 d进行临床观察和称重,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全过程未出现小鼠死亡个例,各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无不良反应;免疫35、42、49和56 d时,多糖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免疫42 d时,蛋白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免疫42、49和56 d时,偶联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从抗体水平看,免疫后的各个采样时间点,偶联组、蛋白组和多糖组小鼠血清IgG抗体平均P/N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偶联组和蛋白组抗体平均P/N值均极显著高于多糖组(P <0.01);蛋白组和偶联组小鼠血清IgG抗体平均P/N值在免疫49 d时达到峰值,偶联组针对P48蛋白的抗体平均P/N值极显著高于蛋白组(P <0.01),蛋白组的抗体效价达1∶25 600,偶联组的抗体效价> 1∶51 200;且偶联组中针对表皮葡萄球菌PS的抗体效价达1∶800,针对牛支原体P48蛋白的抗体效价> 1∶6 400;在免疫56 d时,偶联组免疫小鼠血清中IL-4、IL-6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蛋白组、多糖组和对照组(P <0.05或P <0.01)。结果表明,偶联物PS-P48可同时产生针对表皮葡萄球菌PS和牛支原体P48蛋白的抗体,能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并激活细胞因子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同时针对表皮葡萄球菌和牛支原体的疫苗,尤其是用于奶牛乳房炎的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25年02期 v.61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童晓芳;程思颖;郭志刚;徐闯;韩博;高健;
为了解我国规模化牧场中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和急性子宫炎的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调查收集了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我国10个规模化牧场102 746头分娩奶牛数据,其中包括7 139例胎衣不下和6 146例急性子宫炎病例;分析统计各病例发病日期、产犊胎次、妊娠天数、难产等级、犊牛状态和产房垫料类型。结果显示,奶牛胎衣不下和急性子宫炎的发病率分别为6.95%和5.98%;春季(3~5月)是奶牛胎衣不下和急性子宫炎的高发季节;胎次与胎衣不下发病率呈中等正相关(τ=0.477,P=0.042),与急性子宫炎发病率呈负相关(τ=-0.491,P=0.036);妊娠天数≤270 d奶牛的2种疾病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99%和11.07%;难产与胎衣不下(τ=0.333,P=0.497)和急性子宫炎(τ=0.667,P=0.174)发病率不相关;犊牛状态对胎衣不下(χ~2=3 459.03,P<0.01)和急性子宫炎(χ~2=1 437.63,P<0.01)发病率均存在极显著影响;使用稻草垫料奶牛的2种疾病发病率最高,分别为8.66%和7.06%,对于胎衣不下,使用混合垫料奶牛的发病率最低(4.18%),对于急性子宫炎,使用小麦秸秆垫料奶牛的发病率最低(4.34%);胎衣不下和急性子宫炎奶牛60 d内死淘率分别为11.11%和8.98%;胎衣不下对急性子宫炎有极显著影响(χ~2=671.92,P<0.01)。结果表明,针对高发季节、胎次、犊牛状态和产房垫料的管理优化,可能有助于降低奶牛胎衣不下和急性子宫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牧场经济效益和动物福利。
2025年02期 v.6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崔垚鑫;李聃;谢佳芮;朱沛;徐心明;岩锐;陈其云;李文贵;姚俊;
为探明云南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的发生、流行态势及其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本试验于2022年12月—2023年11月从云南省10个州市规模化养牛场随机采集667份牛粪便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针对阳性样品选用牛肾细胞(MDBK)进行毒株的分离和鉴定,结合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病毒增殖情况,并使用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滴度;阳性样品经全基因组测序后,分别对全基因组和5′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经RT-PCR和MDBK细胞分离鉴定获得2株BVDV,分别命名为BVDV YN. 1(GenBank登录号:PP488512.1)和BVDV YN. 2(GenBank登录号:PP770551.1),病毒滴度分别为105.81和104.93 TCID50/mL。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株BVDV分离株与美国分离的BVDV-1b亚型参考毒株HP-KY-RK13(GenBank登录号:KT355592.1)的核苷酸相似度分别为99.6%和99.5%,与日本分离的BVDV-1b亚型参考毒株END(GenBank登录号:JX419397.1)的核苷酸相似度均为99.7%,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BVDV-1b亚型)。本试验可为云南省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对其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61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韩雅静;赵奇;石有权;安瑞;赵云萍;史秋梅;吴同垒;高桂生;
为了快速检测水生动物的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感染,本试验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hly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和引物体积的优化,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纳米聚合酶链式反应(Nano-PCR)检测方法,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并与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优化建立的纳米PCR方法成功扩增出约280 bp的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条带;最小检测浓度为1.61 pg,敏感性是普通PCR(最小检测浓度为16.1 pg)的10倍;纳米PCR和普通PCR方法对创伤弧菌(V. vulnificus)、迟缓爱德华菌(E. tarda)和维氏气单胞菌(A. veronii)均无扩增;对18份病料的阳性检出率为72%,与普通PCR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纳米PCR方法较普通PCR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水生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5年02期 v.6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车金;柴宜均;柳志成;杨来康;陈伟;李丽霞;贠秀君;马艳萍;吴韬;徐利军;杨小梅;马利军;马长春;马鹏;关贵全;殷宏;
牛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评价不同药物对艾美耳球虫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将45头2月龄左右的犊牛分为3个组:地克珠利治疗组(DCZ组,n=15)、托曲珠利治疗组(TTZ组,n=15)和对照组(n=15),单次给药后进行为期90 d的观察,通过粪便样品评分、平均每克粪便卵囊数(OPG)、球虫感染率和平均日增重(ADG)评估DCZ和TTZ对球虫防治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90 d时DCZ组和TTZ组的粪便样品评分明显降低;DCZ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在给药后持续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TTZ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在给药后30 d降低为0,而对照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自始至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给药后90 d时TTZ组ADG略高于DCZ组,但相较于对照组,DCZ组和TTZ组ADG均有大幅提升。结果表明,DCZ和TTZ均可有效防治犊牛球虫的感染,缓解犊牛腹泻,提升日增重,且TTZ相对于DCZ拥有更好的疗效。
2025年02期 v.6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董俊斌;包海泉;
为了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蒙古马马胃蝇蛆病病原种类和种系发育关系,本试验于2023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屠宰场采集马胃蝇三龄幼虫120只,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PCR方法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基因,并利用MEGA 6.0和DnaSP 5.0软件将COXⅠ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胃蝇科、皮蝇科和狂蝇科昆虫COXⅠ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的马胃蝇三龄幼虫进行线粒体COXⅠ基因单倍型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采集的马胃蝇三龄幼虫体色呈粉红色、口脊末端平滑,形态特征与黑腹胃蝇三龄幼虫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通辽市黑腹胃蝇TONGLIAO1、TONGLIAO2、TONGLIAO3和TONGLIAO4与呼和浩特市黑腹胃蝇HUHEHAOTE2处于同一分支,呼和浩特市黑腹胃蝇HUHEHAOTE1与GenBank数据库中胃蝇科黑腹胃蝇处于同一分支,2个地区的黑腹胃蝇均与胃蝇科鼻胃蝇、红尾胃蝇和肠胃蝇处于不同分支,与皮蝇科、狂蝇科和外群双翅目麻蝇科距离较远。马胃蝇三龄幼虫COXⅠ基因相似性比对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黑腹胃蝇线粒体COXⅠ基因序列共含有5个单倍型,二者没有共享单倍型,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大于0.05,基因流(Nm)为4。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蒙古马马胃蝇蛆病病原为黑腹胃蝇,且亲缘关系较近,未出现遗传分化。
2025年02期 v.6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向军;徐静;李敏;孔雪英;曾红梅;龚文波;邢刚;
为了比较不同厂家猪伪狂犬病(PR)活疫苗的使用效果,本试验对我国销售的7种猪伪狂犬病活疫苗(A~G)进行gB、gC和gD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别接种35~42日龄仔猪后再攻毒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D-82株,观察仔猪的临床症状并统计发病情况,检测仔猪血清中针对PRV GD-82株的中和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口腔拭子和组织器官中gE基因表达量,以反映口腔排毒量和组织器官中病毒相对载量,同时设置不接种疫苗的对照。结果显示,疫苗A、B、C和E为基因Ⅰ型,疫苗D、F和G为基因Ⅱ型;攻毒后对照组仔猪全部发病,且4/5死亡,A、C和E组各有1头仔猪发病,B、D、F和G组均获得完全保护;二免后D、E、F和G组的中和抗体效价较高;所有仔猪均存在口腔排毒,且免疫组仔猪排毒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减少(P <0.01),对照组仔猪扁桃体、脑和三叉神经的病毒载量最高,将疫苗组作为一个整体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扁桃体、脑和三叉神经的病毒载量极显著降低(P <0.01)。结果表明,从临床症状、中和抗体和攻毒后口腔排毒量综合评价,D、F和G疫苗免疫效果相对较好,可为养殖场猪伪狂犬病疫苗的选择提供指导。
2025年02期 v.61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汪忠荣;金鸿;吴冬梅;陈勇;吴通奎;
为进行规模种猪场地方种猪猪伪狂犬病(PR)净化,本课题组于2017年5月-2019年10月,应用《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对贵州省凯里市宏大黑毛种猪场进行PR净化试验,检测不同净化阶段种公猪、母猪、仔猪和育肥猪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E抗体和母猪PRV gB抗体变化,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流产胎儿样品中的PRV,对净化前后生产母猪配种受胎率、分娩率、平均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和哺乳仔猪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宏大种猪场净化前PRV野毒感染gE抗体阳性率为19.77%,经净化后阳性率为0;实施净化后,PRV gB抗体合格率从61.74%(2017年8月)逐步上升,到2017年12月,除后备母猪抗体合格率(69.59%)略低于农业农村部规定(70%)外,其他阶段母猪抗体合格率均高于70%,到2022年4月,种猪场母猪gB抗体合格率维持在95%以上;流产胎儿的PRV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与净化前相比,净化后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7.2%,分娩率提高4.2%,平均产活仔数增加0.6头,哺乳仔猪发病率降低5.8%,新生仔猪平均增重0.14 kg,提高了该场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值得借鉴推广。
2025年02期 v.6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刘元杰;李建;任小侠;王琦;刘燕;姚文生;王秀丽;
为了探索马丁琼脂的细菌促生长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升马丁琼脂的稳定性,本试验以巴氏杆菌、链球菌和猪丹毒杆菌活菌计数参考品作为参照物,分别对原材料、半成品pH、保存期、辅助成分、琼脂粉和猪胃消化液制备工艺等可能影响马丁琼脂细菌促生长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胃黏膜完整性、pH、血清种类、琼脂粉添加比例和猪胃消化液的制备工艺对马丁琼脂的细菌促生长能力有一定影响;原材料保存时间、马丁琼脂保存期、血清添加比例和琼脂粉凝胶强度对马丁琼脂的细菌促生长能力无明显影响。本试验为建立马丁琼脂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对客观评价以马丁琼脂活菌计数为基础的兽用细菌类生物制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61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薛梅;侯志钢;王雅慧;
为评价中草药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本调查系统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2024年3月的相关文献,筛选出中草药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运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别针对中草药对蛋鸡平均日采食量、产蛋率、料蛋比、平均蛋重、破蛋率和蛋壳强度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数据,分析可知,试验组(添加中草药)蛋鸡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差异不显著[P=0.11,标准化均数差(SMD)=0.45,95%置信区间(CI):-0.10~0.9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的产蛋率极显著提高(P <0.000 01,SMD=3.63,95%CI:2.86~4.40),料蛋比极显著降低(P <0.000 01,SMD=-1.47,95%CI:-1.95~-1.00),平均蛋重极显著提高(P <0.000 1,SMD=0.99,95%CI:0.54~1.45),破蛋率极显著降低(P <0.000 01,SMD=-18.67,95%CI:-21.94~-15.40),蛋壳强度极显著提高(P=0.000 5,SMD=0.87,95%CI:0.38~1.36);文献中中草药出现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11次、淫羊藿6次、党参6次、当归5次、山楂4次、杜仲4次。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有明显优势。
2025年02期 v.61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房思远;赵兵令;朱永明;李育明;包永占;史万玉;
为了更好地控制苦虎益母颗粒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探究并制定苦虎益母颗粒的质量标准。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的有效成分大黄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黄芪、益母草、苦参和虎杖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显示,大黄素在进样量介于0.079 7~0.717 6μg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 919.6X-17.864,R=0.999 7,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的平均值为98.2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2%;薄层色谱鉴别黄芪、益母草、苦参和虎杖,检测指标斑点位置和颜色均与对照品一致,分离效果较好,阴性无干扰。本试验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和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从重复性、稳定性和操作难易程度等不同方面均能满足苦虎益母颗粒质量控制要求,可作为苦虎益母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2025年02期 v.61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谢曈;唐玉洁;庞海东;林珈好;
出血性疾病在小动物临床较为常见,若长期无法确定病因,会导致症状加剧,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中兽医门诊接诊1例4岁雌性家养短毛猫,因频繁呕吐、便血、长期贫血和口炎前来就诊。结合患猫病史、近期用药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怀疑患猫有传染性腹膜炎、肿瘤或免疫介导性贫血。经中兽医四诊合参确定为血证,病机为久病气虚,至血失统摄,血不循经,下注大肠所致。按照《血证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标本兼顾给予治疗后,患猫呕吐、贫血和便血症状消失,口炎明显改善,停药半月后未见反复。结果表明,针对本病例采取的中兽医诊治方案有效可行,可为猫类似出血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和思路。
2025年02期 v.61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丛心宇;胡宇声;
视神经炎(ON)是一种因感染、营养缺乏、肿瘤或特发性原因导致的单侧或双侧视神经的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视力丧失。激素治疗该病效果不佳时通常预后不良。本文介绍了1例经实验室检查、眼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犬特发性ON的病例,患犬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后转至中兽医科,经中药、针刺和激光联合治疗后得以康复。本病例提示中医治疗犬特发性ON疗效良好,可为类似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61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