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洁;师小潇;张承凤;黎明;师伟伟;杨延丽;贺笋;
本试验旨在建立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HPSEC)法进行重组猪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的定量质控并评价其应用,进一步扩展该方法在兽用疫苗领域的应用范围。制备并鉴定gD蛋白标准品,检测其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HPSEC法定量检测gD蛋白并鉴定其色谱峰;建立HPSEC法检测gD蛋白标准品的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检测限、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考察HPSEC法定量检测细胞培养料液样品、纯化样品和乳化样品中gD蛋白浓度的适用性;对比HPSEC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定量gD蛋白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制备的gD蛋白标准品纯度> 98%,可稳定存放12个月,浓度偏差为0.01%~2.80%。HPSEC法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9 9,n=8);检测限在5.0μg/mL以下;准确度较高,5个浓度的gD蛋白标准品检测准确度为93.2%~104.6%(n=6);精密度良好,5个浓度的gD蛋白标准品6次重复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1.6%(n=6);日间精密度良好,3批次细胞培养料液样品3 d各6次重复检测的RSD为1.1%~2.0%(n=6);可应用于细胞培养过程中gD蛋白在细胞培养料液样品中表达量的监测,纯化样品和乳化样品中gD蛋白的检测。分别采用HPSEC法和SDS-PAGE法定量12批细胞培养料液样品中gD蛋白浓度,2种方法结果高度正相关(Rs~2=0.929 8,n=12),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s=0.145 7)。结果表明,HPSEC法定量检测猪伪狂犬病毒gD蛋白适用性好、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能应用于抗原生产不同阶段样品的质量控制,指导疫苗工艺开发。
2025年01期 v.61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艳;张庆玲;刘海隆;薛琛璐;晁哲;魏立民;
为了解海南省文昌鸡A、B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感染情况,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分别从海南省文昌鸡主要养殖地区(海口市、文昌市、儋州市、琼海市和澄迈县)的鸡场随机采集鸡血清样品1 746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ALV-J和ALV-A/B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不同规模鸡场、不同类型鸡血清ALV-J和ALV-A/B的抗体阳性率。结果显示,1 746份血清样品中共检出ALV-J抗体阳性样品182份,总抗体阳性率为10.42%(95%CI:8.99%~11.86%);共检出ALV-A/B抗体阳性样品5份,总抗体阳性率为0.29%(95%CI:0.04%~0.54%);5个地区的鸡场均有不同程度的ALV-J感染,其中儋州市ALV-J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50.00%(30/60)(95%CI:37.24%~62.76%);ALV-A/B抗体阳性样品仅在海口市检出,抗体阳性率为0.49%(5/1 011)(95%CI:0.06%~0.93%);成年鸡ALV-J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育成鸡和雏鸡(P <0.05),达到14.60%(138/945)(95%CI:12.35%~16.86%);ALV-J在一年四季均有感染,以冬季感染率最高,抗体阳性率为23.12%(86/372)(95%CI:18.83%~27.41%);ALV-A/B抗体阳性样品仅在夏秋两季检出;小型和中型鸡场的ALV-J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大型鸡场(P <0.05),分别为20.42%(88/431)(95%CI:16.61%~24.23%)和21.48%(29/135)(95%CI:14.52%~28.44%);商品代肉鸡的ALV-J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0.13%(61/303)(95%CI:15.61%~24.65%)。结果表明,在海南省文昌鸡养殖地区存在ALV-J感染,ALV-A/B仅在海口市零星发生;ALV-J感染在冬季和成年文昌鸡群中较多,以商品代肉鸡感染最为严重,因此,应针对性地加强对海南省文昌鸡ALV-J的防控。
2025年01期 v.6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雅红;张妤;孙冰清;姜芹;龚志亮;李闽;商军;张亦菲;
为了调查2016—202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松江区(下文简称“两区”)畜禽源大肠埃希菌(E. coli)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本试验从两区畜禽养殖场分别采集401和490份畜禽肛拭子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并调查养殖场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10大类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两区不同养殖场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存在差异。两区分别分离到333和350株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83.04%和71.43%。两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87.09%,82.00%)、磺胺异噁唑(77.78%,82.00%)、氨苄西林(82.58%,70.30%)和复方新诺明(70.87%,76.90%)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他啶(6.61%,6.90%)和黏菌素(0.90%,0.90%)较为敏感,未检测到美罗培南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占比分别为87.99%和81.71%。8年间,两区分离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重耐药菌株占比和耐药谱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松江区下降趋势更明显。结果表明,浦东新区和松江区畜禽源大肠埃希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在减抗背景下,两区耐药水平均有缓解,松江区缓解程度更大。
2025年01期 v.61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玉杰;何随彬;徐锋;庄源;王晓旭;沈莉萍;向蒙;杨显超;王建;
为了解上海地区犬钩端螺旋体的免疫和临床感染情况,同时明确犬携带钩端螺旋体的优势血清群,为上海地区犬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20—2023年收集的3 920份犬血清样本(3 557份流浪犬血清样本、176份免疫家养犬血清样本和187份未免疫家养犬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ELISA检测阳性的80份血清样本进行钩端螺旋体血清群检测,同时对血清阳性率和血清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流浪犬的钩端螺旋体血清阳性率为52.38%(95%CI:51.22%~53.54%),家养犬的钩端螺旋体血清阳性率为19.28%(95%CI:15.22%~23.34%)。血清分群结果显示,流浪犬血清样本所含血清群的占比为犬群>澳洲群>黄疸出血群>拜伦群> 40%,未发现流感伤寒群;家养犬血清样本中15种血清群均有发现,其中未免疫家养犬血清样本所含血清群的占比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群=回归热群>犬群> 50%,免疫家养犬血清样本所含血清群的占比为拜伦群>波摩那群>致热群> 50%(与疫苗有关的黄疸出血群和犬群不用于优势血清群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未免疫家养犬的感染血清群数量存在地区差异(P <0.05),流浪犬和家养犬的血清阳性率和感染血清群类型(澳洲群、波摩那群、流感伤寒群和塔拉索夫群)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免疫家养犬和未免疫家养犬感染的血清群类型(拜伦群、致热群和秋季群)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果表明,上海地区不同犬种群的钩端螺旋体优势血清群不同,且流浪犬血清阳性率较高,应当注意防范流浪犬带来的潜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2025年01期 v.61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慧玲;姚志超;孙雅琴;李艺雷;罗小毛;王海东;
卵黄蛋白原2(VTG2)被证明可促进3T3-L1脂肪细胞棕色化进程,但其是否能通过促进体内脂肪组织棕色化以治疗肥胖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为探索VTG2对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AT)棕色化的影响,设置腺相关病毒空载组(AAV9-NC_1)和VTG2处理组(AAV9-VTG2),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WAT脂肪细胞面积大小,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法检测WAT棕色化标志因子解偶联蛋白-1(UCP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剂1-alpha(PGC1α)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究VTG2对地塞米松(DEX)诱导的肥胖小鼠中WAT棕色化的影响,设置腺相关病毒空载组(AAV9-NC_2组)、DEX处理组(AAV9-NC+DEX组)和VTG2治疗组(AAV9-VTG2+DEX组),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相同指标。结果显示,与AAV9-NC_1组相比,AAV9-VTG2组小鼠腹股沟WAT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减小(P<0.01),UCP1和PGC1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01或P<0.0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1或P<0.05);与AAV9-NC_2组相比,AAV9-NC+DEX组小鼠腹股沟WAT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增加(P<0.01),UCP1和PGC1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01或P<0.0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极其显著下调(P<0.001);与AAV9-NC+DEX组相比,AAV9-VTG2+DEX组中小鼠腹股沟WAT脂肪细胞面积极其显著减小(P<0.001),UCP1和PGC1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01或P<0.0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综上表明,VTG2可促进WAT棕色化,对DEX诱导的肥胖具有抵抗作用,为治疗肥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5年01期 v.61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裴宗飞;于凯蓝;安欣娜;陈俊雯;张永宁;
为建立检测塞内卡病毒A(SVA)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试验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SVA的主要结构蛋白和保护性抗原VP2,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VP2的免疫反应性,并使用氨基三乙酸镍(NiNTA)树脂亲和纯化重组VP2蛋白。以纯化的VP2蛋白为包被抗原,利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最优的抗原包被浓度和待检血清稀释度,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确定临界值,建立了检测SVA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评估了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与IFA的检测符合率。结果显示,重组VP2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内呈现可溶性表达,能够被SVA VP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2F5识别;经Ni-NTA纯化后,获得了分子量约31 kDa的重组VP2蛋白;间接ELISA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2μg/mL,最佳血清稀释度为1∶100,最佳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 000;阴阳性临界值为0.287;与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伪狂犬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0%。利用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了实验室保存的52份猪血清样本,与IFA的检测符合率为96.15%(50/52)。综上,本试验间接ELISA的成功建立为SVA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工具。
2025年01期 v.61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颖钰;张琼文;王杰;陈洁;郭爱珍;
为了评估大罐奶抗体检测是否可用于牛结核病的监测和预警,本试验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法,对采自湖北省3家规模化奶牛场的85头奶牛的奶样与其对应的血样进行牛结核病抗体相关性分析;并通过检测27家奶牛场的大罐奶和2 998份个体奶样,分析大罐奶抗体水平与牛结核病流行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大罐奶抗体检测的牛结核病的流行率预测模型;为确定不同效价阳性奶样在大罐奶中的检测能力,通过对不用阳性奶样进行稀释后混样检测,分析阳性奶样的效价和具有相近大罐奶S/P值的牛群中动物个体的抗体水平经验分布函数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奶样和血样的牛结核病抗体检测结果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862)和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976,P<0.01)。大罐奶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与牛结核病流行率之间具有中度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681,P<0.01),流行率预测模型y=e~(4.701 0+1.878 4ln(x))-0.01(R~2=0.893 3)的预测能力为89.33%。分别稀释不同效价的阳性奶样,牛结核弱阳性奶样2倍稀释后阳性检出率为16.67%,中阳性奶样16倍稀释后阳性检出率为50.00%,高阳性奶样16倍稀释后阳性检出率为100%。结果表明,奶样可用于牛结核病的抗体检测,且大罐奶抗体水平与牛结核病流行率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可以通过模型预测牛结核病的流行率。大罐奶抗体检测可作为一项经济快捷的检测手段用于牛结核病的监测和预警,对于有着较高流行率或存在有强阳性个体的牛场,该检测方法敏感性更高,更为适用。
2025年01期 v.6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子昂;曹杰;
为分析西门塔尔牛产后血液离子和相关血气指标的变化特点,本试验连续收集西门塔尔头胎牛40头和经产牛60头作为试验组,连续收集荷斯坦头胎牛40头和经产牛60头作为对照组,比较2个组牛血液离子和相关血气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西门塔尔头胎牛和经产牛产后0 h亚临床低血钙发病率分别为7.5%和53.3%,总发病率为35.0%;西门塔尔牛产后0 h平均血液pH为7.42±0.01,平均血糖浓度为(6.91±0.16)mmol/L;西门塔尔头胎牛和经产牛初乳产量分别为(2.30±0.28)和(5.14±0.36)L,平均初乳产量为(4.01±0.28)L。荷斯坦头胎牛和经产牛产后0 h亚临床低血钙发病率分别为5.0%和61.7%,总发病率为39.0%;荷斯坦牛产后0 h平均血液pH为7.39±0.01,平均血糖浓度为(5.76±0.15)mmol/L;荷斯坦头胎牛和经产牛初乳产量分别为(3.68±0.36)和(5.96±0.33)L,平均初乳产量为(5.05±0.25)L。2个组牛产后0 h血钠、血钾、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组间和组内胎次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果表明,西门塔尔头胎牛亚临床低血钙发病率高于荷斯坦头胎牛,可能与品种或饲料相关。而西门塔尔经产牛产后0 h血液离子钙水平高于荷斯坦经产牛,产后低血钙发病风险较低。西门塔尔牛维持产后血液pH和血液离子稳态的能力较强,较荷斯坦牛具有更好的抗分娩应激能力。本试验为制定西门塔尔牛围产期饲养管理和产后补钙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1期 v.61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靳天雄;冯鸣鹊;梁洪秀;刘康平;仝静迪;任美奕;姜国均;高健;刘明超;程佳;
为获得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LAB),本试验从山东省某大型奶牛养殖场采集饲料、垫料、奶杯内衬样本各6份,以及口腔、粪便、蹄部、乳头皮肤、乳头孔、鼻腔拭子样本各12份。利用MRS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种属,采用牛津杯法筛选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抑菌效果较好的LAB,分析LAB发挥抑菌作用的相关物质(有机酸、细菌素和过氧化氢),建立生长曲线,检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从90份样本中共分离得到93株LAB,分别为魏斯氏菌属58株、明串珠菌属11株、乳杆菌属17株和乳球菌属7株;抑菌试验结果显示,3株LAB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好的抑菌特性(抑菌圈直径> 17 mm),分别为食窦魏斯氏菌SDS2.1(抑菌圈直径17.1 mm±1.2 mm),植物乳植杆菌SDN1.2(抑菌圈直径19.73 mm±0.93 mm)和弯曲广布乳杆菌SDN6.1(抑菌圈直径19.53 mm±0.15 mm);3株LAB在0~2 h处于迟滞期,食窦魏斯氏菌SDS2.1和弯曲广布乳杆菌SDN6.1在4~8 h处于对数生长期,12 h后进入平台期;植物乳植杆菌SDN1.2在4~10 h处于对数生长期,14 h后进入平台期。3株LAB的主要抑菌物质均为有机酸,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等13种常见抗生素敏感。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得到的3株LAB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作为防治肺炎克雷伯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候选菌株。
2025年01期 v.61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娄永志;辛娇娇;索朗斯珠;贡嘎;
为掌握西藏猪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西藏藏猪血清样本313份,西藏林芝约克猪肝脏样本53份;对藏猪血清进行HEV-IgG抗体检测,并进行t检验分析;对约克猪肝脏样本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HEV开放阅读框2(ORF2)基因保守区域,对RT-PCR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和同源性分析,确定西藏猪HEV基因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苏木精-伊红(H. E.)染色对阳性肝脏组织进行病原定量和病理分析。结果显示,313份西藏藏猪血清样本中HEV-IgG抗体总阳性率为35.46%(111/313),其中,公藏猪和母藏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31%(68/173)和30.71%(43/140);1~2月龄仔猪、2~4月龄保育猪、4~6月龄育肥猪和8月龄以上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87%(17/61)、32.93%(27/82)、43.00%(43/100)和34.29%(24/70)。西藏约克猪肝脏样本中检测到2份HEV RNA阳性样本,分别命名为TLZyork1和TLZyork2,GenBank登录号为PP464289和PP464290,拷贝数为3.15×10~3和2.81×10~4 copies/mL,与HEV 4a、4b、4c、4d基因型同源性为73.9%~97.4%;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约克猪TLZyork1和TLZyork2均属于HEV 4d基因型。约克猪HEV RNA阳性肝脏样本H. 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组织中大量肝细胞水肿,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呈气球样变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等。综上,西藏藏猪和约克猪中存在HEV流行,提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西藏猪HEV的防控。
2025年01期 v.61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晨浩;侯晓岚;吕虹雨;王增元;徐丽丽;蔡晴霞;徐宏军;
为了研究副鸡禽杆菌(Apg)3种血清型疫苗候选菌株的免疫原性,本试验制备Apg疫苗候选菌株LY株(A型)、HB株(B型)和KM(C型)抗原含量分别为4.0×10~8、5.0×10~8和8.0×10~8 CFU/mL的单价灭活疫苗,对4~6周龄SPF鸡进行免疫,并在免疫后28 d使用相对应血清型菌株对试验鸡只进行攻毒,依据攻毒结果确定各血清型菌株的最小免疫量,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鸡只免疫后28 d进行攻毒,在LY株试验中,各免疫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10、9/10和10/10;在HB株试验中,各免疫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10、8/10和8/10;在KM株试验中,各免疫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2/10、5/10和8/10。3种血清型菌株攻毒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9/10、10/10和10/10,均不低于发病标准(8/10),攻毒试验成立。LY株抗原含量分别为4.0×10~8、5.0×10~8和8.0×10~8 CFU/mL,HB株抗原含量分别为5.0×10~8和8.0×10~8 CFU/mL,KM株抗原含量为8.0×10~8 CFU/mL时攻毒保护率均达到8/10及以上,符合免疫保护标准(8/10)。通过结果得出LY株、HB株和KM株的最小免疫量分别为2.0×10~8、2.5×10~8和4.0×10~8 CFU/羽份,可以按该标准检验疫苗候选菌株的免疫原性,为后续开发鸡传染性鼻炎(IC)三价灭活疫苗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61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