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月;陈莉;邓昭举;韩博;
奶牛乳房炎是牧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无乳链球菌引发的奶牛乳房炎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流行率逐年上升。假激酶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MLKL)是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关键信号蛋白,当MLKL被磷酸化激活后,可易位至细胞膜并诱导膜透化,从而导致坏死性凋亡。为了探究MLKL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在无乳链球菌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炎性反应中的分子机制,本试验通过构建无乳链球菌C28和B19菌株感染bMECs的体外模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Western blot试验、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凋亡、坏死、坏死性凋亡和炎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感染0 h相比,C28和B19菌株感染9 h时bMECs凋亡细胞数量开始下降,坏死细胞数量增多,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IPK3)和磷酸化假激酶混合谱系激酶样蛋白(p-MLKL)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pase-8)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无乳链球菌诱导bMECs死亡的方式为程序性坏死。无乳链球菌诱导bMECs中大量MLKL定位至线粒体,p-MLKL向细胞膜转位。与C28和B19菌株感染组相比,沉默MLKL基因可显著降低p-MLKL表达量(P<0.05),表明MLKL参与无乳链球菌诱导的bMECs程序性坏死。与C28和B19菌株感染组相比,沉默MLKL基因可显著降低无乳链球菌诱导的bMECs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和含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表达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的表达量(P<0.05),极显著降低TNF-α、IL-1β、IL-6和IL-18的释放量(P<0.01,P<0.001或P<0.000 1)。结果表明,MLKL作为无乳链球菌诱导bMECs引发坏死性凋亡的执行蛋白,可激活bMECs中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最终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
2024年09期 v.6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周扬;卢受昇;宫焕宇;陈瑞旭;吴炜姿;曹伟胜;
为促进Nanopore测序技术在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2)全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并进一步了解当前广东地区PRRSV-2全基因组特征,本试验从广东地区某屠宰场采集1份PRRSV-2阳性样本,提取核酸进行靶向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文库构建和测序,使用Samtools和Medaka等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拼接,得到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选取5′端1~4 500核苷酸位点和开放阅读框5(ORF5)基因进行一代测序验证,评估本试验的准确性。进一步使用MEGA 11软件对所得的序列进行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和NSP2蛋白氨基酸变异分析;使用RDP4软件和SimPlot软件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完成1份PRRSV-2阳性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序列命名为GDYJ0718-7。2Samtool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 838×,覆盖PRRSV-2所有编码区。本试验Nanopore测序结果与一代测序结果一致性为100%。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GDYJ0718-7属于QYYZ-like毒株,与参考株QYYZ(JQ308798)的核苷酸相似性仅为86.3%。NSP2蛋白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显示,GDYJ0718-7呈现1 aa+36 aa+29 aa的独特缺失模式。重组分析发现,GDYJ0718-7可能由QYYZ-like毒株和JXA1-like毒株重组形成。本试验通过Nanopore测序技术发现了广东地区QYYZ-like毒株变异的复杂性和新特点,为PRRSV-2的防控提供了技术和分子信息支持。
2024年09期 v.60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许夕雅;韩紫薇;杨寒;高冬生;王永生;陈陆;
为了解河南省猪细小病毒2型(PPV2)的遗传进化和流行特征,本试验对2021—2022年河南省不同地区猪养殖场送检的759份临床样品进行PCR检测,选取4份不同地区的PPV2阳性样品,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35条国内外PPV2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送检临床样品PPV2检出率为15.81%(120/759),与猪细小病毒7型(PPV7)、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混合感染率依次为35.83%、25.00%和20.83%。鉴定的4株PPV2分别命名为PPV2XM-15/2021、PPV2ZMD-20/2021、PPV2ZK-9/2021和PPV2SQ-16/2021。4株PPV2鉴定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5.0%~99.7%,处在不同进化分支,亲缘性较远,与35株PPV2参考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3.9%~99.8%、NS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2.6%~99.8%、Ca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88.7%~100%。PPV2ZMD-20/2021株、PPV2ZK-9/2021株和PPV2SQ-16/2021株可能为重组毒株。结果表明,河南省猪场PPV2检出率较高,且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其中与PPV7混合感染最常见;PPV2遗传进化差异较大,存在重组现象,且重组位置不唯一。
2024年09期 v.60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陈舒怡;王栋;邬德淑;李迁;孙坚;廖晓萍;方亮星;
为明确成膜大肠杆菌的耐药特征及其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关系,本试验对广西南宁地区腹泻猪粪便样品中分离的506株大肠杆菌进行结晶紫染色检测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随机挑选110株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进一步针对85株成膜大肠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并基于核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组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克莱蒙分型(Clemon typing)、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387株(76.48%)大肠杆菌能够形成生物膜,其中,32株(6.32%)为强成膜菌。成膜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较高(78%~95%),且强成膜菌株对头孢噻呋、阿米卡星和多西环素等8种抗菌药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弱成膜和无成膜菌株(P<0.05)。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强成膜菌株整体上遗传背景呈现多样性。强成膜菌株的克莱蒙分型主要是A型和B1型,MLST共35种,其中ST 1286和ST 648较为流行;基因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49株强成膜菌株携带floR、qnrS1和bla_(TEM-1B)等耐药基因以及bcsA、csg、filA和mrk等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发现,耐药基因bla_(OXA-10)(r=0.23,P=0.034)和菌毛基因mrk(r=0.44,P=2.10×10~(-5))检出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向线性相关性。本试验明确了猪源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强成膜大肠杆菌的耐药特征以及其复杂的种群结构,为成膜大肠杆菌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09期 v.60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陈桂珍;郭雨楠;左守军;眭玉珍;卢营;郑力萍;宋鹏涛;栗亮亮;代宏宇;张涛;张龙现;董海聚;刘芳;
为了解狐狸和貉的十二指肠贾第虫和芽囊原虫感染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本试验从河南省(新乡和鹤壁)和河北省(秦皇岛)部分地区采集狐狸和貉的新鲜粪便样品共893份(其中狐狸312份、貉581份),提取粪便全基因组DNA,并分别基于贾第虫β-贾第虫素(BG)和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位点对粪便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经序列比对鉴定贾第虫和芽囊原虫基因亚型,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狐狸和貉的十二指肠贾第虫和芽囊原虫总感染率均为1.79%(16/896);在来自新乡、鹤壁和秦皇岛的样品中,来自鹤壁的样品未检测出十二指肠贾第虫,来自新乡和秦皇岛的样品感染率分别为2.04%(11/540)和2.59%(5/193),3个地区均检测出芽囊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48%(8/540)、1.25%(2/160)和3.11%(6/193);不同宿主间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貉的芽囊原虫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鉴定出的十二指肠贾第虫基因型主要为集聚体B~E;芽囊原虫基因型主要为ST1、ST2、ST3、ST5和ST7,且鉴定出的所有基因型均具有人兽共患性。本试验结果提示,狐狸和貉感染的十二指肠贾第虫和芽囊原虫存在人兽共患传播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2024年09期 v.60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康新华;韩庆彦;毋艳萍;柴刚;王亮;
为了解甘肃省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CCPP)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全省2010—2021年羊群CCPP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地区、物种、季节、性别、年龄、养殖规模、疫点类型和是否采取治疗措施方面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10—2021年全省CCPP平均发病率为8.15%(11 077/135 860),病死率为29.49%(3 267/11 077),CCPP发病率与物种、季节、年龄和是否采取治疗措施有关。山羊CCPP发病率(9.79%,9 038/92 306)极显著高于绵羊(4.68%,2 039/43 554)(P<0.01);冬季发病率(10.62%,8 129/76 548)极显著高于夏季(4.43%,1 979/44 715)(P<0.01);幼龄羊发病率(5.58%,1 899/34 060)极显著低于成年羊(9.02%,9 178/101 800)(P<0.01);有既往发病史的老疫点CCPP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首次发病的新疫点,且治愈率更高;采取治疗措施羊只的CCPP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于未采取治疗措施羊只;不同性别和养殖规模的CCPP发病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CCPP的发病也无明显地域性。结果表明,CCPP在甘肃省普遍流行,山羊比绵羊更易感,在年龄较大、寒冷季节和缺乏治疗的情况下发病率增加。因此,养殖场户应当针对风险因素制定预防策略,并通过采取定期调查监测、预防接种和治疗等措施,降低CCPP在甘肃省的发病率。
2024年09期 v.60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张凯英;张禾;王永强;王璐;
鸡大肝大脾病是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以肝脾肿大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可增加鸡死亡率并影响其产蛋量,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鸡大肝大脾病发生发展规律,对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影响鸡大肝大脾病的风险因素,本调查收集了来自山东、河北和陕西等12个省的38份问卷,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发现鸡场距主干道距离和青年鸡来源对该疾病发生具有显著影响(P<0.05),是否进行弱毒疫苗外源性病毒检测对其可能具有潜在影响。据此,在符合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在主干道附近修建鸡场;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自繁自养青年鸡,并进行弱毒疫苗外源性病毒检测。本调查结果可辅助鸡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为预防鸡大肝大脾病提供重要参考,对防控其他疾病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024年09期 v.6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郝景锋;李东贺;郭建国;加依娜·阿依坦;萨勒塔那提·哈努拉;郭菲;梅丽艳;于洪艳;
为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骆驼隐性乳腺炎的发病情况,以便科学防控该病。本试验对该地区7个县市骆驼养殖场和散养户的2 483峰骆驼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进行隐性乳腺炎检测,对发病骆驼乳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统计分析不同区域、不同乳区、不同胎次、不同泌乳阶段、不同月份和不同挤奶方式的骆驼隐性乳腺炎发病情况。结果显示,骆驼隐性乳腺炎平均发病率为19.90%,其中福海县发病率最高,为32.07%,富蕴县发病率较低,为8.82%;在1 273个阳性乳区乳样中分离获得8种致病菌,共86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18%、大肠杆菌占28.69%、链球菌占33.56%,为骆驼隐性乳腺炎主要致病菌;不同乳区骆驼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7胎次骆驼隐性乳腺炎发病率较高,达44.38%;骆驼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与泌乳阶段存在一定关系,其中泌乳高峰期发病率最高,为39.15%;骆驼隐性乳腺炎的发生受季节影响较大,其中7-9月发病率最高,为43.33%;不同挤奶方式也和骆驼隐性乳腺炎发病率相互关联,采用手工挤奶的骆驼隐性乳腺炎发病率为54.67%,极显著高于机器挤奶(P<0.01)。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骆驼隐性乳腺炎发病率较高,与管理水平、区域、乳区、胎次、泌乳阶段、季节和挤奶方式有密切关系。
2024年09期 v.60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项金泽;陈炜斌;高崇凯;易军;李晓芳;吴芳;郭波红;
为了制备缓释、掩味的替米考星(TMS)微囊,本试验以海藻酸钠(SA)和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Eudragit RS 30 D)为复合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替米考星微囊(TMS MCs),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筛选出制备TMS MCs的最佳工艺,并检测其表征、体外释放度和初步稳定性。结果显示,TMS MCs的最佳工艺为可溶性淀粉浓度为0.34%,Eudragit RS 30 D浓度为6.0%,SA浓度为1.0%,TMS浓度为5.0%,CaCl_2浓度为1.0%,CaCl_2体积为30 mL;以最佳工艺所制得TMS MCs的平均载药量为(28.54±1.89)%,平均包封率为(86.91±0.79)%,平均粒径为(1.40±0.11)m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可观察其为圆整的球状颗粒物;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显示,TMS MCs在纯水、pH 1.2盐酸溶液(人工胃液)、pH 4.5醋酸盐缓冲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人工肠液)4种释放介质中均展现出一定的缓释效果;TMS MCs室温放置6个月,微囊中TMS的保留率为(92.54±0.67)%。结果表明,以最佳工艺制得的TMS MCs的载药量、包封率和稳定性均较优,并且具有掩味和缓释作用,其制备工艺简便,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2024年09期 v.60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甘辉群;吴双;符庆远;甘翔;孙雅鑫;李巨银;桂文龙;刘明生;
为评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交叉保护力,本试验选用40只产蛋母鸭和4只成年公鸭随机均分成2个组,疫苗免疫组母鸭免疫接种SBDS亚单位疫苗0.5 mL/只,非免疫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免疫后第2、4、6个月,分别收集各组产蛋母鸭鸭蛋并人工孵化,每个时间段任意选择健康的公、母雏鸭各10只,进行GPV-JS02毒株或MDPV-JS03毒株攻毒,在攻毒后第3、5、7、14天采集雏鸭肛拭子检测排毒情况。此外,免疫后第2、4、6个月,所有产蛋母鸭采血并分离血清,收集鸭蛋并提取和纯化卵黄中和抗体,分别采用GPV-JS02毒株或MDPV-JS03毒株测定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并比较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产蛋母鸭免疫后第2、4、6个月,疫苗免疫组种蛋所孵雏鸭的GPV-JS02毒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5%、90%和80%,MDPV-JS03毒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5%、70%和60%;GPV-JS02毒株攻毒后,雏鸭排毒分别持续至攻毒后第3、5、5天,MDPV-JS03毒株攻毒后,雏鸭排毒均持续至攻毒后第7天;产蛋母鸭GPV-JS02毒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9.23±1.33)log_2、(8.45±1.14)log_2和(7.79±1.02)log_2;MDPV-JS03毒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5.93±1.37)log_2、(5.15±1.08)log_2和(3.48±0.96)log_2;产蛋母鸭GPV-JS02毒株的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9.06±1.3)log_2、(8.49±1.08)log_2和(7.70±1.01)log_2,MDPV-JS03毒株的卵黄中和抗体效价分别为(5.83±1.25)log_2、(5.34±1.02)log_2和(3.71±1.64)log_2;免疫后不同时期的血清和卵黄中和抗体效价与被动免疫攻毒保护率变化基本一致,升降趋势相同,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BDS亚单位疫苗(rBac-JS01 VP2株)对GPV可提供有效且持续的交叉保护力,对MDPV也可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力,但比GPV的保护力略低。
2024年09期 v.60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