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王鹤佳;赵琪;程敏;刘芳琴;崔明全;张纯萍;李霆;张启迪;
为了解山东省养殖环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耐药性特征,本试验从山东省10个城市35个养殖场共收集猪和鸡相关样本120份,对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质谱鉴定,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类型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耐药表型分析,最后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型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从120份样本中共分离出110株大肠埃希菌,其中33株为DEC,77株为非DEC;33株DEC中包括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27株、肠产毒大肠埃希菌(ETEC)4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检测的25种药物中,DEC对氨苄西林(81.82%)、氟苯尼考(81.82%)和氯霉素(81.82%)的耐药率较高,DEC与非DEC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鸡源DEC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和氨曲南5种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猪源DEC(P <0.05或P <0.01)。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3株DEC共包含27种ST型,其中ST10为优势型别;共携带41种耐药质粒,其中以ColRNAI最为常见;共携带54种耐药基因,包括氨基糖苷类(15种)、β-内酰胺类(12种)、磺胺类(9种)、氟喹诺酮类(4种)、酰胺醇类(4种)、大环内酯类(3种)、四环素类(3种)、多磷类(2种)、多肽类(1种)和利福霉类(1种)。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Ia在DEC中的携带率显著高于非DEC(P <0.05),而aadA5的携带率则显著低于非DEC(P <0.05)。研究表明,山东省猪源和鸡源DEC耐药严重,耐药质粒和耐药基因种类繁多,菌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结果可为优化畜牧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策略提供关键数据支持,也为防控DEC相关腹泻暴发和耐药性扩散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61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崔超杰;张慧;刘春菊;魏荣;张永强;崔进;戈胜强;李金明;蔡玉梅;王志亮;
尼帕病毒(Ni V)作为高致死率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了获得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和安全稳定的阳性标准品,本试验将Ni V N和L基因同时插入假病毒转移质粒PLJM-GFP中,与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胎肾(HEK293T)细胞,收集并浓缩病毒液,测定转染后48和72 h收集的假病毒滴度,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假病毒形态,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鉴定。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Ni V检测引物对包装的假病毒进行验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对不同标准和文献中的4对Ni V检测引物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并对构建的Ni V假病毒进行均一性试验、短期稳定性试验和抗RNase A降解试验。结果显示,转染后48和72 h收集的假病毒滴度分别可达2.72×10~5和3.47×10~4 IU/m L,电子显微镜下假病毒呈圆形、有囊膜的颗粒。测序结果显示,Ni V假病毒核酸中成功插入N和L基因片段;4对Ni V检测引物特异性良好,均可用于Ni V检测,其中,在研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中引物的灵敏性更高,病毒的检测下限为10~0 IU/m L;Ni V假病毒均一性良好,可在4℃条件下稳定保存至少7 d,且能够抵抗一定量的RNase A降解。本试验成功包装含有Ni V N基因和L基因的假病毒,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和稳定性研究,为尼帕病毒性脑炎的防控提供物质储备。
2025年07期 v.6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戴银;周慧琴;谷思琴;胡晓苗;王洁茹;殷冬冬;尹磊;沈学怀;潘孝成;赵瑞宏;周学利;侯宏艳;
为了建立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通用的检测方法,本试验以GPV和MDPV两种水禽细小病毒的NS基因保守序列作为靶标,设计了1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水禽细小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LAMP-羟基萘酚蓝(HNB)可视化通用检测方法,并对2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检测。采用常规PCR、LAMP和LAMP-HNB对10份水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以评估2种方法的实用性。结果显示,LAMP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2种方法仅能扩增GPV和MDPV,而对其他5种常见水禽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最低检出浓度均为1×10~(-5) ng/μL。2种方法与常规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100%。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和LAMP-HNB可视化方法具有灵敏性好、特异性高、仪器要求低和可视化等优点,可为水禽细小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7期 v.6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侯佳骐;彭聪;王宇诺;申佳仪;宋世豪;蒋辉;王炜;仲广智;李靖;朱怡平;
为探索富血小板血浆(PRP)缓解软骨组织炎性反应和分解代谢反应的作用效果,本试验采集并培养健康马匹关节软骨外植体,通过添加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体外诱导马骨关节炎(OA)样变化,并分为6个试验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曲安奈德处理)、FP-PRP组(新鲜贫白细胞PRP处理)、DP-PRP组(冻干贫白细胞PRP处理)、FL-PRP组(新鲜富白细胞PRP处理)、DL-PRP组(冻干富白细胞PRP处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关节软骨外植体的培养基和软骨细胞的炎性反应和合成分解代谢反应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FP-PRP、DP-PRP和FL-PRP组的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合酶(PTGES)和软骨寡聚蛋白(COMP)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 0.05),II型胶原α1链(COL2A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 <0.05),培养基糖胺聚糖(GAG)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或P<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DL-PRP组MMP-13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 <0.05)。结果表明,使用FP-PRP和DP-PRP处理马OA模型能够缓解炎性反应,而使用DL-PRP处理后抗炎效果不佳。PRP能正向调节OA模型的合成分解代谢,具有减缓关节软骨外植体中软骨退化的潜力。
2025年07期 v.61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田超;杨开红;温书香;崔小君;张才;
隐孢子虫病在孔雀养殖业中较为常见,为获悉河南省中牟县孔雀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和基因遗传特征,本试验对3个孔雀养殖场的190份孔雀粪便样品进行了隐孢子虫形态学观察和基于18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对阳性样品进行序列测定,并构建基因遗传进化树,以确定分离株与其他隐孢子虫虫种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190份孔雀粪便样品中9份呈隐孢子虫阳性,阳性率为4.74%;用饱和糖溶液漂浮法初步鉴定阳性虫种为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galli);在调查的3个孔雀养殖场中,2个场存在隐孢子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7.58%和6.35%),3个场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仅在≤90日龄的孔雀中发现隐孢子虫感染,阳性率为9.78%(9/92),91~360和≥361日龄孔雀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不同年龄段孔雀隐孢子虫感染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孔雀隐孢子虫感染率与腹泻症状无相关性(P>0.05);9个孔雀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形成2条序列(HK1和HK2),与C. galli的相似性分别为96.1%和1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条序列均在C. galli分支上,均与我国鸟(禽)源C. galli分离株同源性最高。本试验为我国首次关于孔雀感染C. galli的报道,进一步丰富了鸟类隐孢子虫感染种类的多样性,且为深入研究C. galli的传播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61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