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菲菲;郝振凯;孙霈;于咏兰;刘贤勇;索勋;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内寄生虫病。地克珠利作为常见的抗球虫药物,其长期使用导致具有耐药性的鸡球虫广泛出现。为解析鸡球虫对地克珠利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田间收集了1株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地克珠利耐药株与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敏感株,并进一步对收集到的4株田间株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和等位基因频率(ΔSNP-index)分析。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基因组中表面抗原(SAG)基因(EVM0000025)存在1个位点的非同义突变(D12E),此突变可能与地克珠利耐药性的产生相关。本研究为解析鸡球虫对地克珠利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08期 v.5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魏春华;何乐;徐叶;林志锋;刘辰;柳开隆;杨小燕;刘建奎;
为分析本实验室2017—2018年从同一规模化猪场临床病料中分离的2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分子遗传特征,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使用分子生物学软件Simplot 3.5.1和RDP 4.24对其进行遗传演化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FJDJQ-2017和FJDJQ-2018基因组全长均为15 016 bp (去除polyA后),2个毒株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仅为85.8%,与代表性毒株NADC30、QYYZ、VR2332和JXA1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2.7%/89.4%、82.8%/84.4%、84.9%/84.7%和83.2%/84.5%;Nsp2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2个毒株均存在类NADC30毒株特征性的(111+1+19)aa的不连续缺失;基于全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表明,2个毒株均属于谱系1,而基于ORF5基因的进化树分析表明FJDJQ-2017属于谱系3,而FJDJQ-2018属于谱系1;重组分析结果显示,FJDJQ-2017株是以类NADC30毒株为主要亲本毒株,以类QYYZ毒株和类VR2332毒株为次要亲本毒株的重组毒株,而FJDJQ-2018株是以类NADC30毒株为主要亲本毒株,以类QYYZ毒株和类JXA1毒株为次要亲本毒株的重组毒株。本试验结果丰富了PRRSV重组毒株的基因信息数据库,也为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提供了参考。
2022年08期 v.5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李海涛;张宇;刘艳环;桑锐;葛冰洁;周鸿缘;王巍;苗利光;张雪梅;
为探讨重组牛乳铁蛋白多肽(rbLfP)对动物临床常见病原细菌沙门菌的抑菌作用机制,本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rbLfP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分析了rbLfP对沙门菌细胞膜的损伤作用以及对细菌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rbLfP对沙门菌体外MIC为32μg/mL,对沙门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将rbLfP与沙门菌共培养4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培养液中的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细菌基因组DNA复制明显抑制(P<0.05);rbLfP作用于沙门菌可以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金属离子外泄。选用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进行蛋白质合成试验,rbLfP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8×MIC的rbLfP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率近20%,16×MIC的rbLfP抑制效果更明显,说明rbLfP可以通过影响细菌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来抑杀细菌,且抑杀效果与rbLfP的浓度呈正相关;荧光光谱分析和凝胶阻滞试验结果显示,rbLfP可作用于DNA的磷酸骨架。本试验结果表明,rbLfP可通过改变沙门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外漏,同时其可与细胞内DNA相互作用,抑制菌体DNA复制,起到抑菌作用,并且作用效果与rbLfP的剂量关系呈正相关。本试验揭示了rbLfP对沙门菌抑菌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08期 v.58 15-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张荣武;
为了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ORF3基因遗传情况,本试验采集患有腹泻仔猪的小肠组织内容物样品12份,通过病毒分离、形态学观察、反转录PCR(RT-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进行PEDV鉴定,并分析分离株的ORF3基因核苷酸序列。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株PEDV,命名为德州株(JIAOZUO101),该毒株的ORF3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的20株PEDV参照株ORF3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介于97.6%~99.9%,与Jiangxi 2017株、Henan 2015株位于同一支且遗传距离较近,其同源性介于99.3%~99.9%,与其他参考株的遗传距离较远;德州株(JIAOZUO101)的ORF3基因序列中只是个别碱基发生变化,未发生明显变异。结果表明,分离获得PEDV德州株(JIAOZUO101)的ORF3基因序列与Jiangxi 2017株、Henan 2015株同源性较近,且未发生变异情况。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PEDV的流行病学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2022年08期 v.5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于跃;马天文;赵明超;吕良钰;贾丽娜;宋霄鹏;徐新宇;白荟;王鑫宇;高利;
为了探究大鼠创伤性骨关节炎模型(OA)中关节疼痛反应及血清中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酶(iNOS)、Ⅱ型胶原降解产物(C2C、CTX-Ⅱ)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模型组经前十字韧带切断联合部分半月板切除(ACLT+PMMx)诱导OA模型,对照组实施假手术。造模后第0、7、14、21天和第28天进行行为学评估;于造模第0、10、20天和第30天对膝关节进行形态学观察、Pelletier评分和软骨病理学观察,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NOS、C2C和CTX-Ⅱ的浓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从造模后第7天开始疼痛极显著增加(P<0.01),第20天和第30天Pelletier评分极显著增加(P<0.01)。形态学观察和软骨病理学均显示软骨损伤逐渐加重。造模30 d内大鼠血清中iNOS、C2C和CTX-Ⅱ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结果表明,在大鼠OA模型中关节损伤伴发疼痛反应,血清中iNOS、C2C和CTX-Ⅱ的水平显著增加,为动物临床OA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8期 v.58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