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彬;张健;贺明;高倍瑶;贾琪;张立春;
为筛选出可抑制多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小干扰RNA(siRNA),本试验通过多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序列比对与siRNA设计分析,筛选出潜在抗多血清型siRNA位点;通过体外合成A型、O型和Asia I型病毒部分基因序列,制备绿色荧光蛋白(GPF)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将化学合成的siRNA与融合表达载体共转染,通过GFP观察、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方法检验目标siRNA对融合基因的抑制效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多血清型口蹄疫病毒3C基因高度保守并存在潜在siRNA作用靶位,GFP-3C融合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与化学合成的siRNA1-3C共转染293T细胞,GFP观察发现,siRNA1-3C可有效抑制来源于A型、O型和Asia I型3C基因的GFP-3C荧光信号且持续时间达72 h, 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此结果。qRT-PCR检测发现,siRNA1-3C对3个GFP-3C融合基因转录水平抑制效率超85%,且作用可维持72 h。本试验利用GFP作为筛选标记成功筛选出1个作用于FMDV 3C基因的siRNA,为开发多血清型口蹄疫抑制剂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8期 v.5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亦弛;黄东风;吕艳秋;姚学军;胡鑫;高晓波;王雪;王天坤;
为明确鼠李糖乳杆菌GR-1(L.rhamnosus GR-1)在大肠杆菌感染原代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EECs)过程中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本试验将BEECs分为4个组,分别是对照组(加入5 mL培养基)、E.coli攻菌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L.rhamnosus GR-1单独处理组(提前3 h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和L.rhamnosus GR-1保护组(加入5 mL浓度为1×10~7 CFU/mL L.rhamnosus GR-1孵育3 h后去掉上清液,再加入5 mL浓度为1×10~5 CFU/mL大肠杆菌);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E.coli对BEECs形态的损害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LR2和NF-κB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li攻菌6 h后,与E.coli攻菌组相比,L.rhamnosus GR-1保护组BEECs形态保持完整,且TLR2、TLR4、TNF-α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或P<0.001),TLR2和NF-κB2的蛋白水平也极显著下降(P<0.001)。结果表明,L.rhamnosus GR-1可能通过TLRs下调BEECs的炎性因子表达,从而缓解E.coli感染造成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损伤,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2023年08期 v.59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利卫;刘冠慧;白欣洁;王军;张曼;赵源;赵亚选;宋予震;
为研究不同光周期对肉鸡胸腺和脾脏褪黑激素受体(Mel1a、Mel1b、Mel1c)表达的影响,阐明光周期影响肉鸡免疫功能的可能途径,本试验选用0日龄雄性817肉鸡45只,按照光照∶黑暗为8 h∶16 h、12 h∶12 h、16 h∶8 h三种不同的光周期随机分为Ⅰ、Ⅱ、Ⅲ组。饲养2周后取肉鸡胸腺和脾脏组织,测定其器官指数,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其褪黑激素受体Mel1a、Mel1b和Mel1c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Ⅱ组和Ⅲ组相比,Ⅰ组胸腺指数分别提高了16.13%(P<0.05)和22.03%(P<0.05),脾脏指数分别提高了19.40%(P>0.05)和21.21%(P<0.05),胸腺Mel1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27.25%(P<0.05)和88.56%(P<0.05),脾脏Mel1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11.53%(P<0.05)和19.08%(P<0.05),胸腺Mel1b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15.59%(P>0.05)和30.65%(P<0.05),脾脏Mel1b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18.07%(P>0.05)和40.11%(P<0.05),胸腺Mel1c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17.79%(P<0.05)和70.14%(P<0.05),脾脏Mel1c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升高了34.05%(P<0.05)和63.77%(P<0.05)。结果表明,短光照可提高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
2023年08期 v.59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炜;赵晓薇;马泽超;黄欣;朱建平;陈则东;
为研究健康幼龄比格犬肠道菌群结构,并进一步开展犬的肠道菌群调整试验奠定基础,本试验收集15只3月龄健康比格犬粪便,通过16S rRNA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结果显示,比格犬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有6个门,相对丰度为厚壁菌门50.63%、梭杆菌门21.23%、拟杆菌门19.88%、放线菌门5.38%、变形菌门2.86%和脱铁杆菌门0.01%;在纲水平上主要有9个纲,相对丰度为梭杆菌纲29.42%、梭菌纲21.23%、拟杆菌纲19.88%、丹毒菌纲16.75%、杆菌纲4.45%、棒状杆菌纲3.89%、β-变形菌纲1.83%、放线菌纲1.49%和γ-变形杆菌纲1.01%;在目水平上主要有9个目,相对丰度为梭菌目29.42%、梭杆菌目21.23%、拟杆菌目19.88%、丹毒丝菌目16.75%、乳杆菌目4.39%、红蝽杆菌目3.89%、伯克氏菌目1.83%、双歧杆菌目1.48%和肠杆菌目0.90%;在科水平上主要有19个科,其中相对丰度前10位的分别是梭杆菌科21.23%、丹毒丝菌科16.75%、瘤胃球菌科11.99%、帕拉普氏菌科8.36%、韦荣氏球菌科7.03%、毛螺菌科6.25%、普雷沃氏菌科5.46%、S24-7科4.43%、红蝽杆菌科3.89%和乳杆菌科3.48%;在属水平上主要有30个属,其中相对丰度前10位的分别是梭杆菌属18.07%、别样棒菌属14.00%、普氏菌属13.14%、考拉杆菌属4.08%、乳杆菌属3.48%、柯林斯氏菌属2.81%、粪杆菌属2.71%、醋酸杆菌属2.22%、巨单胞菌属2.08%和劳特氏菌属2.00%。结果表明,3月龄健康比格犬已建立较为复杂的肠道菌群结构,能够用于肠道菌群调整相关试验。
2023年08期 v.59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言霏;齐来勇;张健鹏;许丹丹;张敬文;赵霞;刘文强;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检测马疱疹病毒8型(EHV-8)的方法,本试验以EHV-8的全基因组序列为模板,针对糖蛋白B(gB)基因的保守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设计EHV-8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建立EHV-8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使用该方法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EHV-8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EHV-8 DNA模板的最低检测限为1.1×10~2 copies/μL,敏感性高;EHV-8与EHV-1、EHV-4、马流产沙门氏菌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批内重复性试验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均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对132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10.61%,基因测序正确。由此可见,本试验建立的EHV-8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够满足EHV-8的检测需求,且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为EHV-8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检测手段。
2023年08期 v.5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勇;刘玉洁;吕桂霞;马珍驰;任增超;范承祥;
为建立一种可同时鉴别致病性猪圆环病毒(PCV)不同基因型的检测方法,本试验针对PCV2、PCV3和PCV4的ORF2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将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构建阳性质粒PCV2-ORF2、PCV3-ORF2和PCV4-ORF2。通过优化引物浓度、探针浓度、退火温度等参数,建立PCV2、PCV3和PCV4 TaqMan-MGB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应用建立的方法对38份临床样品进行应用检测,对24个养猪场(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能特异性区分PCV2、PCV3和PCV4,且与其他常见猪病病原不发生交叉反应;对PCV2、PCV3和PCV4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1.56×10、1.28×10和1.76×10拷贝/μ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38份临床样品中PCV2、PCV3和PCV4阳性样品分别为17、3和1份,从24个养猪场(户)采集的689份样品中PCV2、PCV3和PCV4阳性率分别为33.33%、12.50%和8.33%。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PCV2、PCV3和PCV4 TaqMan-MGB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PCV的快速分型检测,为PC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检测工具。
2023年08期 v.59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慧莹;刘稳;张丽杰;高云航;徐凤宇;
为了研究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CHC001毒株对不同消毒剂的敏感性,本试验选取浓戊二醛、5%聚维酮碘、复方新洁尔灭和过硫酸氢钾复合粉4种消毒剂,依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分别采用悬液滴定法、中和剂鉴定试验和细胞培养法,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检测消毒剂作用1、3、10和20 min后CHC001的滴度,以及CHC001对消毒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4种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要求配制浓度,在4℃和26℃环境下与病毒作用10 min后,CHC001均可被彻底灭活。结果表明,HP-PRRSV CHC001毒株对所选消毒剂均有较高敏感性。
2023年08期 v.59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雨晴;刘连超;高建亭;赵兴华;何欣;
为提高氟苯尼考(FF)的溶解度和体内外释药性能,本试验以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HF)为载体,利用基于溶剂-反溶剂原理的新型共沉淀法制备氟苯尼考无定形固体分散体(FF-HF ASD),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红外光谱扫描(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对FF-HF ASD进行表征,以体外溶出试验为指标进行FF-HF ASD制备方法的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FF-HF ASD的形态和粒径;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分析其体内释药规律。结果显示,制备的FF-HF ASD无FF晶体衍射峰,无FF的晶体熔点峰,FF以无定形态分散于载体中,形成了无定形固体分散体;当FF与载体在反溶剂中的搅拌时间为5 min、反溶剂温度为25℃时,制备出的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最佳;该固体分散体在(25±5)℃、相对湿度为(75±3)%的条件下1个月内稳定性良好;与FF原料药相比,FF-HF ASD在肉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30.6%。结果表明,利用共沉淀法可成功制备溶解性良好的氟苯尼考无定形固体分散体,该固体分散体稳定性良好,且可提高氟苯尼考在肉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2023年08期 v.59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鸿楠;周娟;李琳;张勤文;
为分析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及其酶活性,本试验选取3个海拔高度(4 200、3 200和1 900 m)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海拔牦牛作为对照,运用电镜技术观测牦牛骨骼肌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运用ELISA方法测定骨骼肌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含量、酶活性和LDH同工酶类型。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肌红蛋白(Mb)和有氧代谢关键酶S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增强,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的Mb含量和SDH酶活性均高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SDH含量大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无氧代谢关键酶L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含量和酶活性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海拔牦牛5种LDH同工酶中LDH5占比最高,随着海拔升高,LDH1、LDH2、LDH4和LDH5含量逐渐下降,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1和LDH2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LDH4和LDH5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中代谢关键酶LDH和SDH的表达特点不同,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表达量可能与低氧环境有一定联系,牦牛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其骨骼肌从结构和能量代谢水平发生了适应性变化。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牦牛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3年08期 v.59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舒敏;陈俊良;楚萌;司雨;余航;刘洋铨;赵海全;张晖;叶亚琼;
为揭示滑鼠蛇(Ptyas mucosus)肠道黏膜组织结构以及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本试验制作肠道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阿利斯新蓝(AB-PAS)染色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阐明滑鼠蛇肠壁显微结构和特殊细胞型的分布特点。H.E.染色结果显示,滑鼠蛇肠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皱襞发达,肠绒毛数量和长度在前肠、中肠、后肠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前肠肌层最厚,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中肠与后肠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AB-PAS染色结果显示,杯状细胞镶嵌在柱状细胞之间,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逐渐增加,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Grimelius银染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分布在黏膜上皮基部和上皮细胞之间,在各段肠壁内均有分布,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滑鼠蛇消化生理学研究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2023年08期 v.59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甜;
为了对患溃疡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进行病因初步探讨,本试验主要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患病中华鲟的肝脏、脾脏、肾脏和肠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患病中华鲟4种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脏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广泛空泡化,大量肝细胞破裂,结构消失,出现大面积坏死灶;脾脏实质内结构松散,细胞间间隙变大;头肾中网状组织结构疏松,体肾肾间质疏松,肾小球萎缩,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道毛细血管内淤血。对肝脏组织进行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略弯曲的杆状细菌聚集在一起,符合分枝杆菌的染色特征。结果表明,肝脏是中华鲟溃疡病损伤的最主要靶器官,分枝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肝脏淤血、广泛空泡化,并导致肝脏门脉压力增高,进而造成脾脏、肾脏等器官空泡变性、淤血的主要原因。随着病程的延长,肝脏进一步恶化,大面积坏死致使患病中华鲟肝脏功能衰竭而死亡。
2023年08期 v.5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丽萍;王建;李昌明;王莉;张凯云;姜平;秦爱建;刘岳龙;
为科学评价鸡滑液囊支原体(MS)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本试验选用3株田间流行的MS菌株(LHMS07、LHMS105和LHMS106),通过爪垫、静脉、气囊注射3种途径和不同攻毒剂量摸索建立SPF鸡攻毒致病模型的方法,并以建立的模型为基础,于攻毒后21 d根据临床病变评分和爪垫肿胀鸡只比例综合评价A和B两种商品化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本试验所建立的攻毒模型为SPF鸡爪垫注射0.2×10~5CCU的LHMS106菌株,该模型可致试验鸡爪垫肿胀率达100%;疫苗效果评价试验中,攻毒对照鸡只临床病变评分均值为3.4分,爪垫肿胀鸡只比例高达100%;A疫苗和B疫苗免疫后,鸡只临床病变评分均值分别降低至0.5分和1.0分,爪垫肿胀鸡只比例分别降低至12.5%和37.5%。结果表明,养殖场需要科学选择MS灭活疫苗,尤其需要以流行的强菌株建立相对稳定可靠的攻毒模型进行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2023年08期 v.59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珍;江之瑶;夏玉洁;马凤龙;李心清;郭亚飞;杨洁;李明义;
为了制备纯度高、特异性强的塞内卡病毒(SVA)多克隆抗体并研究其在免疫组织化学(IHC)中的应用,本试验用甲醛溶液灭活SVA,将其与矿物油佐剂充分混合乳化后,接种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测定中和抗体效价,经Protein A亲和层析介质纯化,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抗体纯度,用斑点杂交法(Dot 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以该抗体作为一抗,应用IHC技术检测SVA感染猪的蹄部组织切片中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制备的SVA多克隆抗体中和抗体效价为1∶1 024,纯化后的抗体经SDS-PAGE鉴定仅有分子量约55 kDa和25 kDa两条目的蛋白条带;Dot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强,最低检测浓度为0.15μg/mL;IHC结果显示,该抗体在1∶500稀释时能够检测到组织切片中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SVA多克隆抗体符合IHC技术要求,可为下一步SVA致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材料。
2023年08期 v.59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弘财;董海龙;樊世杰;王冰艺;邹明昊;元振杰;王冬经;旺加;达瓦琼达;曾江勇;吴庆侠;
为了诊断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某牧场养殖藏羊的死亡病因,本试验无菌采集病死羊的心脏、肝脏、肺脏和肾脏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革兰染色镜检呈葡萄串状或单个短链成对排列,可分解糖类,MR-VP结果为阳性,16S r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登录的其他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8%以上,证明所分离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部分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和多西环素呈中介耐药,而对氨苄西林、多黏菌素B、四环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共8种抗菌药呈耐药。本试验为日喀则地区羊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用药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3年08期 v.59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欢坤;彭增斌;孙艳;单虎;王新;吴帅成;
为评价中药肠炎宁对猪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肠道的保护效果,并初步研究其机制,本试验将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大肠杆菌K88组和肠炎宁组3个组,大肠杆菌K88组和肠炎宁组小鼠通过口服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诱导腹泻模型,12 h后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和肠炎宁药液,连续给药3 d,检测不同组别小鼠的存活时间、体重变化、肠道病理变化、结肠长度变化、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因子等指标变化,并分析炎症因子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K88组小鼠出现死亡,存活时间显著缩短(P<0.05),体重显著下降(P<0.05),结肠显著缩短(P<0.05),肠道通透性和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大肠杆菌K88组相比,肠炎宁组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体重显著增加(P<0.05),结肠显著增长(P<0.05),肠道通透性和血清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肠炎宁可缓解大肠杆菌K88感染导致的结肠杯状细胞肿大和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肠炎宁可抑制大肠杆菌K88导致肠道组织中iNOS和TLR4的上调。结果表明,肠炎宁对猪大肠杆菌肠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试验结果为肠炎宁应用于兽医临床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3年08期 v.5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秋丰;张红;尹珺伊;张军;刘雪松;白长胜;王岩;秦平伟;王欢;刘秋瑾;朱庆贺;苗艳;江波涛;钟鹏;史同瑞;
为了提高复方中草药的提取率和利用率,增强药效和降低成本,考察不同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对芦丁含量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干酪乳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不同组合对复方中草药进行发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中草药发酵后芦丁的含量。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经益生菌发酵后芦丁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A组(解淀粉芽孢杆菌)芦丁含量均值为(1.33±0.05)mg/g, B组(解淀粉芽孢杆菌∶干酪乳酸菌=4∶1,V∶V)芦丁含量均值为(1.57±0.09)mg/g, C组(解淀粉芽孢杆菌∶干酪乳酸菌=1∶1,V∶V)芦丁含量均值为(2.01±0.05)mg/g, D组(解淀粉芽孢杆菌∶干酪乳酸菌=1∶4,V∶V)芦丁含量均值为(2.85±0.06)mg/g,而E组(对照组)芦丁含量均值为(1.24±0.07)mg/g。结果表明,复方中草药经益生菌发酵后能够提高芦丁含量,且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干酪乳酸菌组成1∶4体积比混合发酵复方中草药时,芦丁含量最高。
2023年08期 v.59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乙;普乔丽;高阳;於文博;关树光;
为制备并标定白头翁对照提取物,探讨白头翁对照提取物代替单体对照品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应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试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结合高速逆流色谱法制备白头翁对照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白头翁皂苷H、白头翁皂苷B_4和常春藤皂苷C为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标定;分别以已知含量的对照提取物和3个单体对照品为对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2批白头翁药材中3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对照提取物法和对照品法测得的结果采用t检验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测定白头翁药材中白头翁皂苷H、白头翁皂苷B_4和常春藤皂苷C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白头翁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体对照品用于白头翁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科学可行,为白头翁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3年08期 v.59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建臣;
为了明确饲料中添加马齿苋提取物(Portulaca oleracea extract)对保育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试验采用水提干燥法制备马齿苋提取物,用不同剂量的提取物饲喂保育仔猪后,根据仔猪腹泻率、日增重、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评价马齿苋提取物对保育仔猪的安全性和作用效果,同时设立金霉素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抑制激素(GHIH)和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分析马齿苋提取物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添加马齿苋提取物剂量的增加,仔猪腹泻率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吨饲料中添加600 g或800 g马齿苋提取物可极显著提高仔猪的日增重(P<0.01),显著升高仔猪血清中总蛋白(TP)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仔猪血清中尿素氮(BUN)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P<0.05),而对仔猪血液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不同剂量马齿苋提取物后,仔猪血清中GHIH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每吨饲料中添加600 g或800 g马齿苋提取物可显著提高仔猪血清中GH含量(P<0.05),只有添加800 g马齿苋提取物可显著降低仔猪血清中TNF-α含量(P<0.05)。结果表明,在每吨饲料中添加600 g或800 g的马齿苋提取物可起到与金霉素一致的促生长效果,其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GH含量和降低炎症因子含量发挥作用。
2023年08期 v.59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