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缪西鹏;李知新;鲁宏伟;余梦琦;蒲娟;刘金华;
为了明确宁夏地区禽流感病毒(AIV)的流行生态特征和血凝素(HA)基因演化规律,为该地区禽流感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宁夏调查年鉴(2023)》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QGIS软件绘制湿地资源、家禽养殖和活禽市场的空间分布图,同时对候鸟物种进行资源特征分析。基于公共数据库下载宁夏地区AIV分离株元数据,统计分析其亚型组成和宿主分布特征;获取宁夏地区H9亚型和H5亚型AIV H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整理宁夏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疫情数据并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湿地资源丰富,栖息和迁徙候鸟种类多样。家禽养殖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活禽市场则多分布于北部地区,且多为露天经营,常见多品种混养混售的现象。宁夏地区AIV分离株中,H9和H5亚型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比83.0%(303/365)和13.7%(50/365),其中H9亚型AIV主要宿主为鸡(83.8%,254/303),H5亚型AIV主要宿主为野鸟(72.0%,36/50)。H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宁夏地区流行的AIV和我国其他地区高度同源,提示AIV在宁夏地区具有明显的跨地区传播和基因交流特征;2005—2021年,宁夏地区多次发生HPAI疫情,主要由H5N1亚型AIV引起,造成大规模家禽死亡和扑杀,H7N9和H5N8亚型AIV亦曾引发疫情。综合分析表明,候鸟迁徙、活禽贸易等因素共同驱动了宁夏地区AIV的流行。应加强重点地区监测,优化疫苗匹配和家禽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以提升本地区禽流感防控能力。
2025年11期 v.6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束思成;姚富晓;曹志勇;孙剑锋;曹起;佟琪;孙洪磊;蒲娟;
为了调查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活禽市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V)的流行现状并评估LPAIV的公共卫生风险,本研究于2023年6月—2024年5月对鄱阳湖地区的都昌县活禽市场进行持续监测,采集811份样本(鸡源、鸭源和环境源),采用鸡胚分离病毒,通过病原核酸检测分析LPAIV的流行情况、不同月份LPAIV亚型的流行特点、LPAIV分离株的样本来源分布和不同样本来源LPAIV亚型的分布,并确定不同亚型LPAIV分离株的受体结合特性。结果显示,LPAIV总体检出率为53.4%(433/811),其中H9亚型占比最高(27.5%,223/811),其次为H6亚型(9.4%,76/811)和H3亚型(1.6%,13/811),此外普遍存在不同亚型LPAIV的混合感染,并且H6和H9亚型LPAIV每月均有检出。从LPAIV分离株的样本来源分析,环境源样本的LPAIV检出率最高(68.9%),其次为鸡源(60.2%)和鸭源(41.7%);从LPAIV亚型多样性分析,鸡源分离株以H9亚型为主,鸭源和环境源分离株亚型多样性较丰富(以H3和H6亚型为主,且含多亚型混合感染)。受体结合特性分析结果显示,H9亚型LPAIV分离株结合α-2,6唾液酸受体的能力较强,而H3和H6亚型LPAIV分离株主要表现为结合α-2,3唾液酸受体。本研究表明,鄱阳湖地区都昌县活禽市场中H3、H6和H9亚型LPAIV持续流行且存在混合感染,其中H9亚型LPAIV具有潜在的跨物种传播风险,建议加强活禽市场的病毒监测和环境清洗消毒。本研究不仅为鄱阳湖地区禽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丰富了我国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数据。
2025年11期 v.61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吴若萱;苏颖辉;蒲娟;王璐;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AI疫情频发,且呈现出跨区域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气候变化被认为是AI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可通过影响病毒存活环境、宿主迁徙路径和活动范围,改变病毒的传播模式和强度。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对AI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日照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病毒传播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与AI流行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本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AI流行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公共卫生应对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025年11期 v.61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杜凡姝;李玉冬;蒲娟;
近年来,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全球频繁暴发。为探讨疣鼻天鹅作为高频分离宿主在全球H5亚型禽流感疫情中的角色,本试验基于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数据库中的禽流感病毒(AIV)毒株信息,从不同亚型AIV毒株的时空分布层面,结合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系统发育学特征,系统分析了所收集的197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全球疣鼻天鹅源H5亚型AIV毒株的遗传演化规律。结果发现,疣鼻天鹅源AIV毒株中,H5亚型占比最多,为95.15%(471/495);欧洲,尤其是捷克和英国,是疣鼻天鹅源AIV毒株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区域,而日本则是亚洲H5N6亚型AIV暴发的代表地区;疣鼻天鹅源AIV毒株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动态变化,2.3. 4.4b分支的H5N8亚型AIV毒株在2016—2017年和2020—2021年占主导,而2.2分支和2.3. 4.4b分支的H5N1亚型AIV毒株在2005—2007年和2022—2023年占主导。结果表明,疣鼻天鹅源H5亚型AIV的流行趋势和全球H5亚型AIV疫情高度同步,提示疣鼻天鹅可作为H5亚型AIV疫情的潜在指示宿主,对全球AIV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的生态预警价值。
2025年11期 v.61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郑好;陈志;杨霞;张素;赵一萌;汤君宇;曹静怡;李瑾瑜;赖沁妍;高丽;曹红;郑世军;王永强;
为明确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禽膜穿孔蛋白E(chGSDME)基因与病毒诱导的禽源细胞焦亡的相关性,本试验根据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原理,设计靶向chGSDME基因的向导RNA(sgRNA),构建敲除质粒并转染至DF-1细胞,对转染成功的细胞进行单克隆培养,随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B)和基因测序筛选出成功敲除chGSDME基因的细胞(命名为DF-1-ΔchGSDME),检测其活性并进行细胞功能验证。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敲除质粒和chGSDME基因敲除细胞,即DF-1-ΔchGSDME细胞;与野生型DF-1(WT)细胞相比,DF-1-ΔchGSDME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异(P > 0.05),chGSDME基因敲除不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禽呼肠孤病毒(AR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WT细胞后,均可诱导细胞焦亡;与WT细胞相比,感染ARV、IBDV和VSV后,DF-1-ΔchGSDME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显著减少(P<0.01或P<0.05),可以抑制病毒引起的细胞焦亡。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1株chGSDME基因敲除DF-1细胞,chGSDME基因与病毒诱导的禽源细胞焦亡具有明显相关性,为后续chGSDME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2025年11期 v.6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轩梦珂;李胜;吴雪;王起杰;焦竞;邢浩;阿卜杜赛米·阿卜力米提;曾凡明;艾军;巴音查汗·盖力克;雷程红;何晓杰;王振宝;
为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蜱种类及图兰扇头蜱遗传多样性。本试验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对蜱种进行初步鉴定,并基于蜱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运用MEGA11.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蜱传脑炎病毒(TBEV)、阿龙山病毒(ALS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的情况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对优势蜱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670只蜱隶属3属3种,其中图兰扇头蜱为优势蜱种,占比67.16%(450/670),亚洲璃眼蜱占比31.79%(213/670),边缘革蜱占比1.04%(7/670),两县间蜱种分布差异极显著(χ~2=19.733,P<0.01)。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为阴性。24条图兰扇头蜱16S rRNA基因序列的总体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0 65,单倍型多样性(Hd)为0.873,共得到13个单倍型;中性检验与核苷酸错配图结果显示,4个群体近期都未经历群体扩张;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进一步提示,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变异(94.52%),群体间变异仅占比5.48%。结果表明,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采集的优势蜱种为图兰扇头蜱,遗传多样性丰富,能够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为了解图兰扇头蜱生物多样性及蜱传疾病提供数据支持。
2025年11期 v.61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梁彤彤;罗烨;林美婷;张珊玲;冯泽中;郑金;卿任科;余兴龙;
为了解疫苗应用前后规模化猪场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压力和血清流行病学的变化,本试验于我国4个地区48个规模化猪场采集1 818份血清样品,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疫苗应用前、应用5年及10年后PCV2抗体水平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在疫苗应用前、应用5年内和应用10年后,母猪PCV2衣壳蛋白(Cap)抗体的平均阳性率和平均S/P值分别在98.00%和1.50以上且无显著差异(P > 0.05),与疫苗应用前相比,应用10年后母猪PCV2复制酶(Rep)抗体平均阳性率从97.77%降至76.50%,平均S/P值从0.71降至0.53,均显著下降(P<0.05);(2)与疫苗应用5年内相比,应用10年后肥猪PCV2 Cap抗体平均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 > 0.05),平均S/P值显著降低(P<0.05),PCV2 Rep抗体平均阳性率由81.96%降至30.92%,平均S/P值由0.76降至0.28,均极显著降低(P<0.01);(3)肥猪PCV2 Rep抗体平均阳性率在22周龄后显著上升(P<0.05),平均S/P值极显著上升(P<0.01),与PCV2检出高峰(20~28周龄)同步;(4)与疫苗应用5年内相比,疫苗应用10年后肥猪PCV2的阳性率由14.58%降至2.08%,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长期疫苗接种可有效控制PCV2感染,Rep抗体动态可作为净化效果评估指标,为PCV2的防控净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2025年11期 v.6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喻鸣竹;王靖皓;张新雨;张敏;张志东;杨丹娇;周泷;
为明确藏猪源2型猪链球菌的基因组特征和遗传演化关系,本试验利用Illumina HiSeq二代测序和Nanopore三代测序技术,对1株分离于发病藏猪肺脏的2型猪链球菌菌株LD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LD菌株基因组全长为2 714 470 bp,共2 521个基因,在同源蛋白簇数据库(COG)、基因本体数据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Zy)和病原体-宿主互作数据库(PHIbase)中的基因占比分别为80.00%、28.00%、56.29%、2.54%和17.49%。毒力因子分析结果显示,LD菌株拥有132种毒力因子,37.87%的毒力因子作用为干扰宿主免疫系统。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LD菌株主要携带4大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共有83个耐药基因,主要为大环内酯类。蛋白质序列分析预测LD菌株含有78个信号肽蛋白。转运蛋白分类数据库(TCDB)分析获得转运蛋白相关基因378个,运用Tmhmm软件获得跨膜蛋白相关基因569个。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LD菌株与2018年我国湖北地区分离株U(GCF_002964045.1)和2019年荷兰地区分离株W(GCF_902702775.1)亲缘关系最近。本试验首次对藏猪源2型猪链球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丰富了猪链球菌的基因组数据库,可为甘孜州地区藏猪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11期 v.61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曹文艳;江佳欣;袁子钦;王亚楠;王自良;王磊;李春艳;李任峰;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本试验以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mAb)为捕获抗体,兔抗PEDV多克隆抗体(pAb)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检测方法并确定其最佳反应条件,随后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对96份临床样本的检测,评价该方法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的符合率。结果显示,本试验建立的PEDV DAS-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0.478 mg/L mAb于4℃包被12 h,3%牛血清白蛋白37℃封闭60 min,待检病毒37℃孵育20 min,3.75 mg/L兔抗PEDV pAb 37℃孵育45 min,1∶5 000倍稀释的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羊抗兔免疫球蛋白G(IgG)37℃孵育30 min;该方法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圆环病毒(PCV)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最低检测限为1.65×10~2 TCID_(50)/mL(4.7×10~(-4) mg/m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3%~5.9%和3.0%~6.2%,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采用DAS-ELISA和RT-PCR分别对临床样本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1.67%(22/24),阴性符合率为98.61%(71/72),总符合率为96.88%(93/96)。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DAS-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适用于PEDV的临床快速检测。
2025年11期 v.6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袁炫帅;赵琳琳;龙淼;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轮状病毒(BRV)的方法,本试验结合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AA)技术和簇状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13a(CRISPR/Cas13a)系统,以BRV保守基因序列VP6设计Target RNA、RAA扩增引物和crRNA,并筛选最佳RAA引物和反应条件,建立BRV的RAA-CRISPR/Cas13a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与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方法进行临床样本检测对比。结果显示,RAA-CRISPR/Cas13a检测方法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牛星状病毒(BoAstV)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未发生交叉反应,特异性强;最低检测限为1.9×10~2 copies/μL,敏感性强;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9%和7.4%,分别小于5%和10%,重复性良好。检测108份牛粪样本,RAA-CRISPR/Cas13a与RT-qPCR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均为44%(47/108),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BRV RAA-CRISPR/Cas13a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为BRV临床快速检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025年11期 v.6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